华社研究中心于7月14日,上午2时30分至4时正,于集贤图书馆阅览室举办了“侨批的起源与发展”学术沙龙,特邀威尔士卡迪夫大学历史与考古宗教学系荣誉教授班国瑞(Gregor Benton)教授前来发表有关侨批为主题的演说。主持人为本中心主任詹缘端,该讲座吸引了逾20人前来参与聆听。
华研董事主席赵燊儒律师颁发纪念品予班教授
“侨批”俗称“番批”、“银信”,是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和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侨批广泛分布于福建、潮汕、梅州地区和海南等地,对研究马来西亚华人以至海外华人史都有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班教授的演讲,旨在介绍侨批的来源之余,也对侨批业提出了新洞见。
班国瑞指出,这些侨批早期是经由水客传递,是现代邮政制度出现以前非常重要的传递单位。单在永春一带,水客的客栈就多达30余个,其任务就是归国时替海外侨民带回侨批或沟通讯息,出洋时则负责领导新客,和办理入境手续和介绍工作等。
这种传递侨批的制度,随后衍生出“批局”的传递单位,批馆、侨批局、侨批局、批信局或银信局、汇兑庄等侨批机制,延续着传递的管道和事业。另外也有半正规式的邮政机构,如私人营运的民信局以及众多的传统银行如银庄或钱庄等网络,也同时扮演着批局的作用。
班教授也说,这些传递服务一般也反映了乡村社会的情况,好比传递的季节,如农历正月、五月、九月等节庆时期为“走搭帮”,二月、七月和十月则称之为“走小帮”。而负责邮递的“批脚”或“脚夫”,则与水客的工作雷同,随着华侨的日益增多和信汇增量,民信局的发展也日趋专业和发达。
班教授在总结时抛出问题,侨批业究竟是一种现代形式的“跨国资本主义”或是仰赖传统文化亲和力的本土事业?班教授继而认为这是一种源自中国东南部的海运商品经济,侨批业延续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企业精神,并继而繁衍。这也同时肯定中国具有丰富的海洋文化,它改变了中国东南部的观感,尤其是对商业的钦佩态度。
华研董事、刘俊光(右三)和郑昭贤先生(左三)与班教授大合照
出席学术沙龙的华研董事有主席赵燊儒律师、署理主席黄隆生先生、义务总秘书陈松青先生、义务副总秘书吴彦华先生和学术董事邱克威博士;以及马来西亚茶业商会会长、广汇丰茶行有限公司董事刘俊光先生和资深报人郑昭贤先生等。
莅临聆听的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