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研究中心于11月17日,上午2时正至4时30分,于集贤图书馆阅览室举办“邱克威博士著《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新书推介礼暨讲座”。本中心特别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兼任教授周清海博士前来发表专题讲演,共吸引了逾50人盛情参与。
(左到右)莎亚南玛拉工艺大学讲师何伟智先生、本书作者-本中心学术董事兼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高级讲师邱克威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兼任教授周清海博士、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执行董事林忠强博士;华研董事主席赵燊儒律师、义务总秘书陈松青先生、署理主席黄隆生先生和义务副总秘书吴彦华先生
本中心董事主席赵燊儒律师和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执行长林忠强博士于活动开场时分别致欢迎词,他们双双欢迎本书的成功出版,同时也对赞助的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上海书局的陈蒙志先生特别感谢。紧接着,由《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作者、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中文系高级讲师邱克威博士,分享本书研究成果与心得。
邱克威指出,马来西亚华语只停留在对错和差异的分辨,对研究是没有帮助的。他认为,语言的差异是社会现象的反映,要是从陌生的语境强硬地嫁接,是没办法生根的。因此必须在互相尊重和了解的情形下,才是做语言学研究该有的前提。因此,华语即便在不同地域存有差异,但与中、港、台等进行交流后,就会逐渐听懂和掌握。按周清海教授的见解,华语区之间的差异是“大同小异”,小的差异只要透过沟通就能解决。
新书推介礼暨讲座吸引了逾50人前来盛情参与
邱博士以我国华语为例,即便可以包容各种差异,但再教学时可能会面临问题,所以应当考虑“教学从严,考试从宽”,即教学时可传授差异性,使学生先有认知,待考试时可斟酌从宽。他再度强调,马来西亚华语不是变体,而是一种传承,同时还夹杂方言音译等,要了解其变异则不可不察。最后,邱克威也希望马来西亚能有强大的语言学研究团队,毕竟我国已积累相当多的资料,有待更多人加入和扩充研究。
周清海教授在其题为“全球化环境下的华语文资源与语文教育”演讲中,提出了三个要点:考虑语言资源与语文教育应注意的事项;保留共同文化特点的必要性;以及华语多区合作首先关注的课题。他认为,华语区之间应当注意调整,让有条件的华语区参与华语文研究和推广工作,彼此互补优势。毕竟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华语文教育不再只是一国或是单一民族的语言教育,华语必须配合全球化的需求。因此,周教授指出,华语区第二语言的华语该如何与第一语言水准的华语衔接,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一方面华语学习应在地化,也须重视华语文口语化和大众化。
至于如何保留共同文化特点,周教授认为,华语区可透过相互配合和语言学习,增进彼此了解;在弥补乡情之时,也切莫忽视在地语文教育的条件,成为世界通用语之余,亦可杜绝自己遭所在地边缘化。
《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作者邱克威博士致词时分享成果和心得
周清海教授主讲“全球化环境下的华语文资源与语文教育”,
探讨全球化趋势下华语区语文教育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周教授指出,调整华语区的语言资源,让华语区参与华语文研究和推广才是上策,例如凸显区域语文特点、编纂语文教材和课程设计,以及评鉴试题收集和分析等。他重申“评鉴从宽”原则,共同探讨核心时,也应考虑语言应用的现实。所以,唯有充分合作和交流,才能推动华语区的积极性,有利于语文教育和政策在国际上的发展。
《马来西亚华语研究论集》的出版是针对本地华语文系统的最新力作,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欢迎有兴趣的读者来电洽购:03-22734035,或电邮至:[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