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珠雅教授讲演中。左为主持人庄仁杰博士。
华社研究中心于2月16日(星期六)举办的“2019己亥年华研新春聚餐暨学术沙龙”,特邀韩国全南大学世界韩商文化研究团研究教授金珠雅博士(Dr.Ju-A Kim)前来演讲。金教授的讲题为“华商企业的经营网络研究-以马来西亚事例为中心”,试图以马来西亚华商为研究对象,探析华商族群经营网络的相关问题。
金教授的这项研究从三方面着手:透过文献调查方式(华人民族共同体的行成语发展)、实地调查(跨国网络-1.以华人企业对象进行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2.于2018年2月走访新马),以及问卷调查(以马来西亚华商为对象,共计250份)。
她首先介绍民族与国族的区别,认为海外华人可以指是文化、语言、历史的形成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存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国族则是政治凝结而成的新族群,特别是文化习俗的融合情况下形成,但国族无法直接转化为民族。
在场聆听沙龙讲座的会员、大众和董事会成员。
华侨华人同时具备了民族性与离散(diaspora)民族的特质,金教授的此项研究最为关注的是海外华人的会馆文化。她认为海外华人团体形成的特点有:一、语言(方言);二、海上贸易;以及会馆文化。金教授认为,会馆文化彷如犹太人的“会堂”(synagogue),不仅是个集会的地方,同时也是行政、教育、社交之中心。会馆就像海外华人的“民族共同体”,虽然始于中国,却绽放于华社,更成为华商族群经营网络的特定主体。
随着不同年代的发展,华人民族共同体发展各式各样的华人社团,如宗教、政经文教组织、商会、国际联合会等,惟身份与归属感也逐渐倾向经济共同体化,业缘团体成为了主导。金教授指出,虽然华侨华人未必全是商人,但举例东南亚五国(新、马、泰、印尼、菲)的华商资本就占了整体华商资产总额的95.1%。也就为何,中国外资企业总数约70%是华商,整体投资额中,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0%以上亦是华商资本,而且大型企业都集中于东南亚。
此外,地缘、血缘、业缘团体自2000年后也走向全球化,马来西亚有多达70%的国际社团组织是1980年后成立的,由此可见华团不断与时俱进,与世界各地和中国的同籍贯和同业人士接轨与紧密合作。其发展过程由开始的地方化,因居住地而转向本地化,接着进一步与邻国团体形成区域化合作,再走向全球化。
金珠雅教授回应听众问题。
金教授继而分析:如会馆(三缘)文化是否能持续维持、华人后代民族共同体与关系网络的变化,以及针对民族共同体与跨国活动最活跃的华商等,发现业缘与物缘团体在关系网络中占据绝多数,同时更是横跨第2至第4代华人的主要关系网络。
至于对华人公司经营有帮助的机构之看法,参与社团或组织趋向两级分化之结果,一方认为非常有帮助,另一方则倾向全无,全无的比例甚至占比分最高。
从金教授的分析可看出,论商业利益来说,马来西亚华商的看法颇为复杂,却情有可原。大马华商一般针对的合作对象,是以华人之间的合作居多,海外的对象则以中国企业居多,原因主要是沟通方便。不过有利于公司方面,外国企业同时与国内外中国、华人本土企业对比等;销售和技术研发部分,外国企业亦占有地位,不过技术研发和投资筹募等,华商始终信赖中国和本地企业,不过华人企业却在投资上占比例最低。
出乎预料的是,不仅中国和华人企业合作比重最高,国内的本地和外国企业也更胜一筹;海外的华人、中国、外国企业皆同等比重。论满意度而言,华商对国内华人企业非常满意,居次的是外国企业,反而对国内外的中国企业满意度偏低。不信赖程度和障碍来看,国内外中国企业都居高,而且大马华商普遍不信任海外大部分企业。至于激活方案,国内华人企业间视构建双赢局面为首要,而共享信息与加强合作方面最低。
金教授在总结时认为,“五缘文化”仍是马来西亚华人重要的关系网络,祖籍地的精神和共同体是能藉由华团来保留和延续的。也因此,华人在贸易上也离不开祖籍地中国,譬如语言沟通和交流合作等都非常方便,利于该国的科技和商业发展。
本中心董事成员、主持人与金珠雅教授合照
本次新春聚餐暨学术沙龙共吸引了40余名会员、华研之友及大众前来聆听交流,反应热烈。学术沙龙主持人为本中心研究员庄仁杰博士,出席的华研董事有主席赵燊儒律师、义务总秘书陈松青先生、义务副总秘书吴彦华先生、义务财政林荣忠先生;学术董事徐威雄博士、祝家丰博士、潘永强博士、陳穆紅博士、陈中和博士;以及董事郑名烈博士、李国瑝先生、杨应俊先生、唐甸广先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