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研究中心于2019年5月25日(星期六),下午2时30分至4时30分,于本中心集贤图书馆阅览室举办“思想与艺术之路:学思历程分享”座谈会,诚邀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林启屏博士、与东吴大学历史系兼任助理教授邱琳婷博士伉俪前来主讲,主持人为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副教授魏月萍博士。座谈会是由华研、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中文学程和台湾科技部‘南向华语与文化传释’共同联办,吸引逾30人出席聆听和交流。出席座谈会的董事有义务财政林荣忠先生、义务副总秘书吴彦华先生、学术董事徐威雄博士以及董事李国瑝先生。
左至右:魏月萍副教授、林启屏教授和邱琳婷教授
林启屏教授引用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的“狐狸与刺猬”说时称,我们念书时被要求要成为“刺猬”,要学习得比别人更专、更细腻,反应比别人快。他概括自己的求学经历为“山话”,即呼唤那座山而山不来,你便自己走向他。因林教授自小对考古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所以从小已确定未来要走的道路。他从马丁·路德、甘地的著作,和余英时的《论戴震与章学诚》一书中所获得的启发是,青少年时的经验将决定一个人的方向,也就是立志。青少年阶段是认同危机的时刻,但选择对象的价值和典范意义,往往对他们的未来有发展的积极作用。
林教授之所以选择学术道路,是源自于青少年时期不停追问问题的过程。他认为,必须对自己的局限和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做出恰当的抉择。因此,他认为兴趣不能是一时的,最好先要有能力。
由于求学时期喜欢到处听课,林教授认为即便专业要求是成为刺猬,但他学习的方式却是狐狸之道。有者说过,学者有两种,一种是游牧的,另一种是精耕的,不过也并非绝对。有了以往的学习经验,他能在跨领域的研究上发挥用处,并以之作为论述的起点。惟自己仍在不停地学习,不过在做研究和书写时已经学会如何收缩和收敛。
林教授指出,做学问是否与自身所要追问和探究的问题有关,决定权在于自己,若能解答和回应自己的困惑,这个学问就有了价值和意义。
林启屏教授:“适不适合做学问决定在于自己,我在解答自己的困惑时,
若能安之,这个学问就有了价值和意义”
邱琳婷教授称,自己从小也很清楚未来的方向和艺术有关,所以小学就要求参加各种艺术比赛,虽然大部分没得奖,却从中掌握到评审接受创作能力的方式。后来国中时考入美术实验班,也不停地在逛画廊和大量阅读美术杂志,所以加强了自己的艺术知识和视野。
就读台北艺术大学研究所时,自己虽对台湾本土艺术感兴趣,但以往台湾研究美术史的老师都觉得台湾没有大家级别,所以认为不值得研究。透过留日的老师所学习而来的田野调查和一手史料搜集方法,她最终完成了硕士论文。在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念博士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回国的老师所提供的客观解释,也深刻影响了没有传统背景和认识的学生,使艺术史研究逐步脱离抽象概念。邱教授也进一步探究台湾美术的发展问题,以文人书画家为研究对象,发掘日治时期至国府迁台后水墨画的发展背后一段有趣的历史。
华研董事成员与林教授、邱教授以及魏博士合照
邱教授也称,后来申请到美国Fullbright奖学金至华李大学做访问研究,意外发现“七友画会”在冷战时期的东南亚画家圈也具有影响力,以致她开始延续博论的主题,开始注意海外华人水墨画的发展与台湾之间的联系。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林教授与邱教授针对听众的问题,分享了他们的教学心得。林教授认为,教授古典时要以当今事件做例子,而且要学生以古今的例子做比较,让他们学会思辨能力和选择立场。因为每个学生的背景和判断能力不同,所以他所采取的态度是让他们尝试说明白,并引导他们不断问问题,凭着自己的思考去寻找智慧和答案。邱教授则表示,她会配合学生喜欢的题材的同时,也有义务思考艺术史背后的各种问题,再找出范例后跟学生做进一步讨论。
邱琳婷教授:“学生的自身经验是最重要的,
做报告时不应以老师的观点和看法作考虑。”
林教授也补充,西方的学者若不能“十八般武艺”会很难找到工作,不过他们也很愿意和努力去学习和尝试更多东西,这点和东方的观念很不一样。所以一个人只要用心,就会比别人看得更远、更不一样。若你有新的视野,就能重新融合和审视现在普遍对文献的理解,再给予不同的解释。但须谨记,做学问的基本条件是基础功万不可废。
与会者踊跃发问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