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打造荣景 大马华裔劳苦功高
百多年前,许多中国人为了摆脱穷困,不惜离乡背井远下南洋挣钱,期望日后可返回故乡过好日子。
一些华人选择留在马来亚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逐渐变成我国第2大族群,辛勤劳作努力耕耘的华族更是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作出巨大贡献。
由本地著名企业家丹斯里颜清文资助,及由华研出版的《马来西亚华族的贡献》,旨在表扬对我国经济发展贡献显著的杰出企业家,包括丹斯里林源德、刘经文、陈金龙、郑江水、胡万铎、陈友信、苏意琴、赖志枫与高桂莲、余国隆、李志贤及郑文基。
《财经天地》率先转载这本由何华芳连同2名作者Tan TJ及Tan JL撰写的精彩内容,让广大读者对大马华裔贡献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华裔是马来亚的主干,他们是劳工、矿工、业主、园主、资本家,是所有收入主要来源;我们不能没有他们。”
20世纪初殖民时期,英国行政官弗兰克登翰姆(Frank Swenttenham),曾这样形容马来亚半岛的华裔。
就连开辟槟城的弗朗西斯法莱特(Francis Light),也将华裔形容成“我们居民当中最重要的一部份”。
《马来西亚华族的贡献》提到说,这些话直接奠定华族在推动大马发展,扮演的重要角色,并经由历史见证及时间考验,任谁也无法抹杀。
当初,大部份入境马来亚半岛的中国移民,都被剥削成为廉价劳工,在劳工短缺的锡矿场及种植园过著苦不堪言的日子。
较后来马的中国人,情愿自行缴付船费,以自由身来马,在木材、橡胶、碾米、棕油、锡矿、产业发展及贸易行业中,赚得人生第一桶金,摆脱贫困生活。
本地华人很快能顺应新环境改变生活方式,积极攫取机会,永远勇于尝试新事物;因为他们当初远渡南洋的目标是要摆脱贫穷,再重返故土买地建屋,轻松度过下半辈子。
有人认为,在英国殖民政府管辖下,华族可完全不受拘束,自由挣钱,继而一手打造马来亚半岛的繁荣与进步。
在第2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占领马来亚半岛带来巨大改变,留在这里的华裔重新探讨与这个国家的关系,心中挣扎到底应该留下或重返故乡。
选择留下的从此落地生根,成为马来亚公民,在这里生育第2代、第3代等,所以日后出生的下一代对重归故土的再也没有强烈意愿。
在1941年,华裔占马来亚半岛总人口556万的40%;1957年独立时,华族占总人口620万的37.5%;如今,作为3大民族之1的华族占总人口的26%。
虽然本地华人在方言、来源地、教育语言及政治态度等各方面都大大不同,但大部份人依然能够维持华人的传统。
如今,全球化概念及市场自由化倡议,带给华裔更多不同,并且必须面对的冲击。
在华裔的推动及扶助下,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充满动力,并和其他友族齐心协力,继续达成2020宏愿,迈向先进国的目标。
掌控5大手套厂 与橡胶结不解之缘
众所周知,橡胶和锡矿是马来亚时代经济主要根基,本地华人更可说是与橡胶业结下不解之缘,历史渊源悠久,在橡胶贸易、生产及打开西方国家市场方面,扮演无比重要角色。
早在1896年,名叫陈齐贤的年轻农民,是首个将橡胶种植商业化的倡导者,不但在马六甲开垦马来亚首个橡胶园,更是首个属于亚州人的橡胶园。
当时,只有欧州人有能力拥有大型橡胶园,极少数华人具有足够资本建立大型橡胶园,因为估计在5年内,需要1万200英镑(约6万6576令吉)成本来种植及维持200公顷橡胶园。
虽然橡胶种植劳工以印裔为主,但私人经营橡胶园、橡胶加工厂及橡胶贸易的仍是华人占多数,毕竟这是华人主要财源之一。
在1940年代至1960年代,由于国际锡矿市场萧条,橡胶业变成我国经济主干;至今,橡胶仍是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之一。
经历无数个高低潮后,橡胶业对我国经济贡献仍非常显著,即使已不再是最大橡胶出口国,却演变成全球最大橡胶手套生产国,而且大马5大手套制造厂皆属华族拥有。
打造最大产国 锡矿带旺城镇
马来亚曾是全世界最大锡产国,锡更是经济命脉之一;至于华族如何靠著锡矿起家,就该从1850年代开始说起。
当时,大量华族从中国涌入马来亚半岛,分别在霹雳、雪兰莪及森美兰的锡矿场工作,几乎包办所有锡矿业。
英国南部最大锡供应地点,康瓦耳(Cornwall)经过数世纪采矿后面临枯竭,所以锡对英国商人非常重要,进口量日益增加,在1840年代至1870年代,进口量从4000公吨增至8万6600公吨。
在1880年代,本地华人机智的使用技术,将马来亚变成世界最大锡产国之一,他们从家乡带来刻苦耐劳精神,以及用“水车”抽水新方法,提高效率及产量,成为锡出口的主要生产者。
很多华裔靠著锡矿起家,包括著名的叶亚来、陆佑及叶观盛等;锡矿业更造就多个华人聚集的城市,如吉隆坡、怡保、金宝及太平。
过后,华族经营锡矿刺激欧洲人的雄心,顺应投下大量资本,利用优越地位向殖民政府申请大片优良矿地,聘请专门人员改良华族传统采锡方法。
不到20年,这些欧州商家便取代技术不如人及资金短缺的本地华族企业,取得锡矿业支配地位。
虽然大马如今已是锡的净进口国,但吉隆坡锡市(KLTM),与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一样,仍是重要交易市场。
永远站在最前端 林源德永不言倦
求学时,他是活跃份子;经商时,他是务实企业家;服务社会时,他永远站在最前端。
虽然劳碌了大半生,年届70岁的丹斯里林源德仍不言倦,更没有停下休息的迹象。
在大马华社工商界,若提起丹斯里林源德,应该是无人不晓。虽然众人对他的卓越领导事迹并不陌生,但对他一路走来的种种际遇及发生事故则鲜有所闻。
在槟城钟灵完成高中学业后,林源德便到新加坡南洋大学深造,并是活跃份子。他考获商学士文凭后,留在狮城担任行政人员,同时在1962年及1963年担任南大校友会主席。
在1963年,当新国政府宣布撤销南洋大学创办人陈六使的公民权时,他在9月26日发了1则文告批评政府所作所为,结果在同1天,在内安法令下被捕入狱,遭遇几年牢狱之灾。
虽然他从未参与新加坡政治活动,却无比敬重对华社及教育做出巨大贡献的陈六使,所以才会大胆批评新国政府。
扣留期间,他积极向同样被扣留的《马来前锋报》主编,赛查哈里学习马来语。
32岁那年,他出狱后被新加坡政府驱逐出境,从此被禁止踏入狮城,继而回到大马;直至15年后,由于林源德计划救援遭新加坡交易所(SGX)停牌的上市公司,才得以重返狮城。
1967年,陈六使招揽林源德加入前身为Paper Product(简称“PP”)的慕达(MUDA),从此开始他在造纸领域的事业。
过后,林源德被赋于全权管理公司,最终成功扩展业务打好根基,更在1976年将公司引领上市。
当PP被卖给另1个集团后,林源德也随著离开,在1980年离开加入丹斯里颜清文的Ganda控股(Ganda Holdings),但不久即离开。
1982年,银行找上林源德,力邀他收购深受财务困扰的PP。
他回亿说:“我熟悉造纸业务,加上银行非常信任我,尽管财务资源有限,我还是毅然接受挑战,并游说2位兄弟一起加入。”
他坚信PP财务可以复苏,因为造纸市场可随著国家经济改善好转,果然不出他所料,PP在1年即转亏为盈,后来重新命名为慕达。
回亿过往种种事迹,他表示:“若不曾在新加坡遭受挫折,或没有陈六使的帮助,我或许未能成为一名企业家。”
“我不是天生的企业家,却是际遇造就我;艰苦工作及决心推动我迈向成功。我相信,是我的诚恳及正直感动了陈六使老人家。”
勤勉诚恳正直 耕耘事业领导华社
林源德认为,如今已经很难在时下年轻人身上寻得以下这3种特质,即是“勤勉、诚恳及正直”。
虽然如此,林源德却凭著这3种难能可贵的处世态度,在早期为事业耕耘时寻得工作,更在45岁成为成功企业家,领导华社各个协会及团体,继而赢得华社敬重。
“无论在景气或不景气时,勤勉、诚恳及正直在商业上是非常重要的。”
他肯定,若没有以上3种特质,陈六使就不会聘请他,银行也不会相信他。
他坚信,任何缺乏正直态度的职员绝不可能在他的公司留得太久,甚至会被要求即刻离开。
另一方面,林源德坚守的秘诀之一,就是不会贸然将业务多元化,尤其是扩展到自己不熟悉的行业。
他发觉到,很多公司一心一意要业务多元化,以发展成大集团,但到头来却面临重重困难。
林源德从不喜欢投机,同时尽量避免承担过大风险,所以他那慎重的经营模式,加上良好管理,使慕达免受难于不利经济环境,得以在过去30年取得持续成长。
劝年轻人勿忘本 别期望不劳而获
对于时下年轻华人,丹斯里林源德发现他们很多都希望,在无需付出任何努力下就成功,并度过安稳舒适生活。
“他们很多人都已忘了祖先们的奋斗,以及父母们经历的艰辛,反而全部追求快速且易得的金钱。”
他感到遗憾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从不记得父母们及祖父母们,如何将辛苦挣得的血汗钱,贡献给华社建立学校,或是华人在艰苦时期如何守望相助。
因此,他劝请年轻人:“若你越辛勤工作,将得到更多经验和知识。”
”毕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而且信守承诺也是成功关键。”
他说,那些整天看著时钟,想著下班的员工,是他最鄙视的人。
林源德现任:
慕达(MUDA)执行主席
商联帝沙(UNICO)主席
大马中国银行董事
大马中华工商总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