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举办“当代马来西亚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回顾与展望综合座谈”左起为黄进发、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博士胡永泰、主持人祝家华和詹运豪。(图:星洲日报)
(吉隆坡21日讯)2014年第二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工委会主席庄华兴表示,马来西亚华人学术界格局尚小,希望这一场研讨会能够扭转“华社重华文教育,轻华人文化学术发展”的趋势。
他今日在闭幕典礼上致词说,虽然大马华人学术界规模很小,能够以“夜市摆地摊”来形容其小本经营,但华社研究中心(华研)全体同仁依然没有气馁。
“在外,我们期待国家格局尽快改变,在内,我们期待华人社会提高自身的认识,对文化、学术视野投射更多的关注,扭转目前`重华文教育,轻华人文化学术发展’的趋势。”
他说,本届研讨会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为,在地的研究者结合了中年学者和学界的后起之秀,同时,也结合了学院派和业余研究者、各大学学院的华人研究学者,堪称是马华学术的一大突破。
“他们的演讲,给我们廓清一些事实和现象,另有部份学者给我们抛出了问题,让大马华人社会、文化人和知识分子不得不对某些问题进行反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届研讨会为我们开启了这项契机。”
他也说,这两天紧凑的研讨会,让参与者看到了各地学者讲过长时间辛勤耕耘的学术成果,华研将把这些丰硕的成果进行评审,编辑成绩,一位大马华人研究累计资源。
黄集初:语文教学为手段
华教应定位文化传承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研究员黄集初建议,华文教育定位应该以文化传承为准,而语文教学只是达成目的的其中一个手段。
他说,这表示不止是在课堂教学上,包括整个校园在内,都要起著文化传承的作用。
“在这样的认知下,华文教育应该定位以文化传承为目的,以语文教学与文化教学为核心手段。”
他今日出席2014年第二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分组会议发表题为“华文教育及其学科定位研究之回顾与分析”报告时说,在这个基础上,为了因应海外复杂的情况,语文教学可以再分成两类,第一是华语为第一语言教学,第二是华语为第二语言教学。
“但不管是那一类,都是以文化传承为目的,如此,就可和对外汉语教学清楚地区隔开来。”
他认为,华文教育之所以会和对外汉语教学纠缠不清的主因是因为“先语文而后文化”,众学者讨论问题的起点多从语文教学开始。
另外,他指出,在中国学者探讨华文教育的定位时,尤其是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往往忽略了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的情况,或者视为特殊例子,不在讨论范围内。
“因此落实在政策上就会出现不必要的措施。”
他说,中国学者对华文教育的定位只考虑两个变数,即语文教学和文化教学,从不考虑教学媒介语这个变数,不过如以董教总的定义却比中国学者的任何一个定义都要严格,导致大概只剩下我国还存在华文教育。
“所以,华文教育的定位应该宽松点,但再怎么宽松也要有一个最低标准,不然就会和对外汉语教学纠缠不清。”
周美芬谈“林碧颜的认同变迁”
“二战后华人追求国家独立”
马华副总会长拿汀巴杜卡周美芬说,女外交官和律师先驱拿督林碧颜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感英军的无能和遗弃后,意识到一个国家自主的必要。
她说,林碧颜是在土生华人权益受到英殖民政府亲马来人政策影响的环境下成长,不过因为日军入侵,英军静悄悄的撤离槟城,让当代的她们深感被出卖。
她今日在第二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上,发表题为“从英王子民到土生华人—谈林碧颜的认同变迁”演讲时说,槟城在1786年被英国统治,林碧颜当时和许多人一样相信英国的力量和优越,由于英政府不鼓励人民接触政治,殖民地子民对于战争一无所知,是一群不知国家为何物的峇峇与海峡华人。
对英帝国崇高形象破灭
“海峡华人在英军悄悄撤离后从大不列颠帝国子民身份中觉醒,发现`英国子民’不过是海峡华人一厢情愿的身份认同,英国从来就不曾把他们当成是必须生死与共保护的国民。
“日本占领马来亚后实行暴虐军政,激发了人们对个人身份、国家政治的思考与醒觉,因此二战后追求国家独立已成了大家共同的目标。”
她说,日本撤退后,林碧颜由新加坡返回槟城后发现,原本的家已经被另外一个女主人占据,她不愿意和她人共享丈夫,选择离婚后回到伦敦完成律师资格。
她在1949年回到马来亚,认识到本土自立的重要而投入国家的运动行列,而英国议会的民主,英国工党民主社会主义则成了她实践的理念。
“大时代的演变改变了林碧颜的一生,二战与日据打破了英帝国在她心中的崇高形象,让她对英国的感觉愤怒,激发她对国家未来的思考。”
周美芬说,林碧颜在英国见证了英国工党民主社会主义理念,也在留学英国遇见马来亚精英分子如东姑阿都拉曼等人,因而投入独立运动。
报告: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
改变海外华人投资目光
“马港华人家族史:李孝式与何世礼个案比较的启示”研究报告指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中国大陆实施的“贸易禁运”,导致中国大陆与资本主义世界联系几乎断绝,促使海外华人将个人或家族的发展目光投放到移居地,不过这一点在改革开放后有所改变。
报告说,此转变令海外华人及其后代的人生舞台和对中国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有所改变,海外华人与中国的关系也出现巨大的方向转变。
“马港华人家族史:李孝式与何世礼个案比较的启示”是由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社会与政治发展研究中心联席主任郑宏泰、香港天大研究院院务主任孙文彬和台湾中原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何彩满共同发表。
研究报告由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研究员王国璋在第二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上代为发表,他说,1978年邓小平推行改革开放政策,重新与资本主义社会接触,香港和澳门在内的海外华人社会都成为其招商引资的重点对象,甚至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先头部队。
李孝式阔别40年踏足故土
“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年逾80的李孝式在阔别中国近40年后再次踏足故土,恢复接触,而他的孙子之后与中国政府和民间的接触也有所增加。”
他说,1998年香港主权回归一年后,年过90的何世礼也在和中国切断联系近50年后重新到故土,子孙也在各层面上和中国接触日频,他指,中国会否因此再度成为海外华人打拼人生的地方值得被探讨。
“当无数本来与中国不再往来的海外华人恢复了昔日的接触交往,中华大地会否再次成为巨大磁力场,吸引海外华人投资的同时再次成为海外华人打拼人生的重要舞台并吸引他们的归心与认同?”
张运华:没技职文凭难经商
华社更需要阿里巴巴式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数学与精算学系助理教授张运华表示,国内技职教育制度将让华社在中小型企业领域内逐渐被“边缘化”,进而加剧必须依靠土著才能展开经营的“阿里巴巴”生意模式。
他今日在第二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上,发表以“转型中的马来西亚技职教育”
为主题的演讲时指出,在我国现有的国立技职教育体制下,巫裔学生所占的比例极高,非巫裔学生则不到2%。
非巫裔技职生不到2%
他也指出,目前我国主掌技职教育的部门,半数以上隶属乡村及区域发展部之下,而非教育部或人力资源部,该部职责之一是为巫裔子弟提供教育。
“从2013年起,政府将着手阶段性强制29个领域的技术认证,即特定技术领域的经营者或技术人员,必须拥有马来西亚技能证书才可营业或工作……由于非巫裔如华社子弟被排除在国立技职学院之外,未来华社在中小型企领域内将受影响。”
他说,例如汽车领域内,无法透过就读国立技职大学以获得技职文凭的非巫裔,或将透过拥有专业文凭的土著,进行`阿里巴巴’式的生意经营。
他补充说,多数非巫裔子弟都进入私立技职学院就读,而私立技职学院所注重的多数为低成本经营的技职项目,较少培养出高科技人才,这将和国家朝先高科技领域迈进的大趋势相违背。
他也说,华裔子弟往往出现“一窝蜂”就读技职教育的现象,而所选择的技职项目和国家未来政策和方向不符,例如汽车维修和烹饪。
张运华在其讲座内容的摘要中指出,在2010年职业中学和技术中学的6万零590位学生总人数当中,约98.34%为巫裔学生,只有1.66%的非巫裔学生。
王国璋:虽受挫
“数理英化政策”没白跑
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国璋表示,虽然大马的“数理英化政策”受挫,然而该政策并非“白走一遭”。
他在发表主题为“后数理英化政策的马来西亚华社”的演讲时指出,自该政策实施以后,大专阶段的教学语问题基本上已经获得共识,英语的强势地位获得确立,而马来语即便是在公立大专内也逐渐趋于弱势。
同时,大专以下的中六和大学预科班,也得以维持用英语教授数理科目,某种意义上已是恢复了中六阶段的“英校”。
“另外,玛拉理科初级学院将在2016年全面落实`双文凭试’,即让以马来学子为主体的玛拉学生同时考取国内的大马教育文凭(SPM)和英国的国际普通中学教育文凭(IGSCE)。”
英文私校国际学校发展值得关注
他指出,英文私校和国际学校的蓬勃发展,是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私立教育组2013年的资料显示,国内私立英文中、小学共133所,国际学校14所,虽然数量不多且集中于巴生河流域和新山地区,但学生增长的势头明显。
高阶马来人不广泛使用
马来文仍处弱势地位
王国璋在回应时事评论员黄进发的询问时说,马来文虽在马来人基层的使用很广泛,但却无法让高阶层的马来人进一步提升使用。
“和爱尔兰文相比,爱尔兰文的情况更加糟糕,年轻一辈的爱尔兰年轻人几乎都不再使用。马来文的问题是它上不去,因此卡在那里,而这将让马来文维持其弱势语言的地位。”
他也援引国内主要书店如MPH书局和纪伊国屋书店为例指出,马来文书籍的专区,其实比华文和英文专区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