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巴生新春文化节,华社研究中心特主办“移山:雪隆巴生华族历史图片特展”,超过逾百幅当代的历史照片将开放让民众欣赏。
主题为“移山”的图片特展,比喻先人开疆拓土的刻苦精神,而奔波于雪隆和巴生;并透过照片叙述当时的历史,从中见证华裔先贤南来马来亚的奋斗事迹。
“移山:雪隆巴生华族历史图片特展”
日期: 1月17日至2月15日
时间: 中午12时至晚上10时
地点: 巴生GM Klang批发城文化馆
吉隆坡早期市民称为五支灯的地区,是茨厂街(左)和谐街(现称敦李孝式路)汇聚处。
巴生主要寺庙之一的龙华寺以闽南风建筑,并主祀释迦摩尼佛和地藏菩萨。照片摄于1952年,而这间寺庙已于2014年被推倒重建。
1954年,在吉隆坡举行的要求民主普选游行中,各族高举不同语文的大字报,同心争取国家的独立与民主。
1920年代的茨厂街南端,而照片中的宴乐茶居酒楼,是当时茨厂街著名酒楼之一。
紧急状态时期的反共示威。图为雪兰莪士莪月良好公民委员会领导下的反共示威大游行。
早期巴生河岸景观。水运是当时主要的交通系统,除了载人,同时也为内陆聚落供给必须品,并将内陆产品输送到河港。
巴生河贯穿巴生市,南北两岸的居民由一座浮桥联系起来。图为1950年巴生河浮桥一景。
3.50代的巴生市鸟瞰图。前方为连贯巴生及吉隆坡的巴生河。当时的巴生已是雪州的第二大都会,华人聚居之地,并以闽南籍为主。
在路边摆档的理发师也为顾客提供清理耳屎服务。
1938年街上可见担着烧肉、烧鸭、叉烧等沿街叫卖的小贩。
摄于1953年的广艺戏院,是当时半山芭地区居民的主要休闲场所。
旧市场广场为最早的吉隆坡市中心地区。照片中的右侧建筑为商业银行,该处原为叶亚来的住处。
1910年的谐街,已被称为敦李孝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