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闻

【更新】港中大调查:更重视治安教育·马华裔移民薪资非主因

时间:2016-06-02  来源:星洲日报   点击:

640x409.2016.05.28.hf160528w01.JPG
香港大学社会系荣誉讲座教授黄绍伦(左起)、周素英、华研中心董事义务总秘书陈松青、马大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兼中国研究所所长黄子坚以及潘永强为双年会剪彩开幕。(图:星洲日报)

 

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国璋对64名移居海外的大马华人专才展开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移民动机、生活现况、对相关政策的评估和对大马的国家认同。

移居不全因文化感召

他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上发表论文指出,受访者大部份是曾在上述四个城市留学的大马华人,过后留下就业,其中38人是独中生,26人是国中生。

“粗略来说,对专才移民而言,抽象的社会价值如平等、自由、民主,以及日常生活的品质,尤其是治安、子女教育及公共医疗,往往比个人的薪资多寡更重要。”

他说,留在港台的专才,对社会价值最为看重;落脚新加坡的专才,则明显多倾向于生活品质;而在上海的专才,多是看中当地无尽的商业机会、优质工作及长远的生活愿景。

对于“中华文化的感召”一说,整体而言并不明显。

“比如在台北的访问案例,他们谈得更多的是有礼、舒适、自由、民主的社会环境,而非中华文化。”

“反而是新加坡这个许多族群,但华裔占主导多数的城市国家里,不少受访者坦承留在新加坡,的确会让他们感受到一种族群人口上的安全感,但不意味他们将新加坡政府明明白白视为`华人政权’。”

三因素将专才往外推

他提到,将他们往外推的三大因素是:族群不公、官僚贪腐兼效率不彰以及治安败坏下的不安全感。

“不过,一种普遍现象是受访者越年轻,在当地留学或就业时间越短,就越关怀国内的政治社会情势,也越热忱地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他笑说,过了20年之后,有机会再跟他们聊聊,看他们想法是否如初不变。

“那究竟这些人爱不爱国呢?从狭隘的民族国家式(Nation-State)的爱国定义来看,可谓`不怎么爱国’。”

“但是,许多受访者对大马故土的乡土情感,是出乎意料地浓郁,这一点似乎与第一、二代的华人明显有别。”

他说,受访者的“大马人”身份意识,多源自他们对自己成长的那片土地的真实情感,对乡里亲友的眷恋以及对国内民情食物的缅怀。

“马华第三、四代的乡土认同应无疑义,不在中国而在大马。不过这种自然淳朴的乡情,往往局限在一地一乡的具体生活圈子,未必会延伸至国家认同的高度。”

他认为,他们只是务实地为自己和家人寻找更合适的安身之处,大马可以离开,香港、台北、上海、新加坡也是。

“在专才高度流动、各种意识形态不断解构重塑的时代,传统僵化的`爱国’召唤,无助于留住马华专才,遑论让他们回流。”

华研:方便国际学界搜索交流
馆藏文献数码化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董事主席周素英表示,华研计划耗资百万令吉,数码化馆藏文献,以便国际学界进行搜索研究与交流。

她在第三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开幕仪式上致辞时说,自1985年以来,华研不仅出版逾种专著和定期学术刊物和各类讲座及研讨会,累积近十万种大马华人研究相关藏书,设立几种重要特藏资料库。

“为了让国际学界便于搜索研究、交流,将在未来3年内,投入百万令吉的资金,展开主要馆藏文献的电子数码化工程。”

她说,此届以“现代马来西亚华人社会与中国因素”作为大会主题,特别聚焦中国崛起及其强大国力对大马与华社的重大影响和作用。

这次在吉隆坡联邦酒店举行,为期两日的双年会,除了国内代表出席以外,还有来自中国、香港、台湾、日本、新加坡、印尼以及捷克共和国的学者共襄盛举。

与会者有周素英、华研顾问陈凯希、学术董事潘永强博士、陈穆红博士等人,另外发表论文的学者来自马大中国研究所的李宝平、李锦兴、李冉;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的林开中、台湾高雄师范大学的利亮时、中国暨南大学的廖小健、中国厦门大学的赵海立等。

刘崇汉:华团是中国情结“保温器”

马来西亚文史工作者刘崇汉指出,华团是马来西亚华人的中国情结“保温器”,这种情意结有赖于亲情、乡情、商情和宗教情之关系网络来维系和增强。

他发表《华人社团与中国情结――以会馆、庙宇、商会为例》论文说,华团的中国情结,主要是华团的中华文化情结,由于历史及客观因素,华团一方面致力于文化自强运动,另一方面也在融入主流社会与保持民族特征之间,维持一种平衡。

他说,马来西亚华团的多重网络连接中国与全世界,国际性华人社团相继诞生,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