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闻

“当代马来西亚”丛书系列新书推介礼暨论坛 畅谈我国选举和外交策略

时间:2018-02-01  来源:   点击:

     

华社研究中心1月27日(星期六)于隆雪华堂诚毅厅举办“当代 马来西亚丛书系列”新书推介礼暨论坛,诚邀居銮区国会议员、行动党政治教育局主任刘镇东以及马来西亚国民大学政治研究与国际关系副教授郭清水博士为新书推介仪式主礼嘉宾兼主讲人,华研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饶兆斌博士为主持人。出席者约40人左右,其中有华研董事主席赵燊儒、主任詹缘端、丛书系列分卷主编潘永强、蓝中华等人。

在新书推介仪式之后的论坛中,行动党政治教育局主任刘镇东针对当今局势指出,前首相敦马哈迪与行动党国会领袖林吉祥“化敌为友”后,马来人的支持率确实大幅度下降,但始终还是高于首相纳吉。他纳吉已错过最佳大选时机,若纳吉在2016年9月左 右解散国会举行大选,国阵早就胜选了。

华研副主席、时事评论人以及《政府与政治》卷主编潘永强博士强调,纳吉未必“头过身就过”,反而认为若首相纳吉再度胜选,不代表“头过身就过”,在三种情况下,纳吉仍有可能会在派系压力下被推翻。 他指出,这三种情况是:一、国阵无法重夺三分之二多数议席;二、赢得的国会议席少于上届大选,以及三、丢失多一个州政权。


刘镇东针对“当代马来西亚”丛书系列表示,“当代马来西亚”丛书系列的众多篇章,让读者可以思考马来西亚作为中等强国(middle power)的想象和实践。

他说,“马来西亚是小国、人口不多、经济没有特别好。但是我们国家从独立开始,就没有把自己纯粹当做是一个小国。”此外,“马来西亚以南非种族隔离议题作为起点,一开始就尝试不以纯粹的小国姿态,而是中等强国的形式(参与国际讨论)。大马国力不强,却是国际上的意见领袖。”

刘镇东表示,当下的政治环境已经变质,中等强国已经不再是国家的志向和理想,而是趋向交易至上(transactional)。

另一位主讲人为马来西亚国民大学战略研究与国际关系副教授郭清水,他延伸了刘镇东的讨论,讨论马来西亚身为中等强国的外交政策要素是3P,即务实(pragmatism)、积极推动(proactive approach)以及存有矛盾(paradoxical),以致大马在强国博弈中仍保有主动权。

首先,郭清江以1974年阿都拉萨对中国建交,以及90年代马哈迪的对华政策态度,分别说明马来西亚外交的务实与积极。他大马务实认清自己在客观局限下是个小国,因此懂得为自己制造条件,改变环境。他举例,大马在1991年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大马与中国外交部建立正式双边磋商机制,大马在7月份邀请中国以贵宾身份出席东盟峰会,这正是大马虽知道自己是小国,但“够积极主动”的例子。他解释,虽然马来西亚与其他国家存有意识形态及其他方面的差异,但是马来西亚认清自己是国际政治权力角力的小国,因此外交策略以务实为主,并且积极制造交流和协商的条件,让马来西亚能够在国际舞台占有一席之地。

然而郭清水表示,马来西亚外交政策的特色之一,即存有矛盾。所谓的矛盾不一定贬义,而是指马来西亚在客观条件的局限下,会作出维护自己利益的被动选择。

“以国防为例子,虽然马来西亚是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成员,实际上在马哈迪时期,马来西亚和几个国家是关系紧密的防卫伙伴,尤其是美国和澳洲。”

他也认为很多人对大马在大国关系上存有一定的误解,有些人说大马完全向中国 靠拢,中国学者说,大马在中国的口袋里,但在美国再平衡(战略)下,也有西方朋友说实际上大马是亲美国。”其实在国际关系的层面,马来西亚在条件允许之下,会务实地,积极地与不同的大国建立紧密的联系。”

在问答交流环节(Q & A)中,《外交与国防》卷主编蓝中华讨论国际关系的交涉与博弈,不是制衡(balancing)就是扈从(bandwagoning)。论坛提到大马外交策略存有矛盾,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称为对冲(hedging)。这套学说的开拓性人物,正是郭清水博士。

蓝中华也感叹《外交与国防》的编书过程一波三折,因为熟悉马来西亚外交政策又愿意供稿的学者太少,供稿人员也一直更动。他表示,国防与政治经济息息相关,但是政府鲜少公开文件,也让研究显得困难。

他解释,一个正常的国家会谈论政、经、文、教、军,而军事是重要的一环。如果马来西亚陷入内乱或动荡,军队将负责维稳。然而民众对军事课题了解尚浅,他担心对社会是一种损失,政府转型也会面对问题。

蓝中华表示,“很多人对国防问题比较熟悉的是:我们的潜水艇不能潜水?潜水艇是不是部署在马六甲海峡,(海峡)那么浅岂不是给敌方发现?或者是我们买了战斗机,为什么引擎都不见了?但是真正谈到军队,大家都无法了解他们在做什么。如果我们在一个正常的国家,真的更换政府,或者什么事情都好,政党能不能跟军队谈妥?如果赢了大选,军队不要(配合),我们能怎样?”

此外,“今天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的PAT(Panglima Angkatan Tentera)是谁?在马来西亚的权力排行榜里边,PAT其实是在IGP(Inspector-General of Police)之上的。”

因此,蓝中华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抛砖引玉,启发更多学者探讨大马外交和国防,并表示有机会再版时,能够补进大马与印尼和新加坡外交策略的讨论文章。

身为“当代马来西亚”丛书系列总主编的饶兆斌博士也认为,这套丛书除了汇集相关研究的中文文章,也能观察出大马中文知识界缺乏探讨外交与国防。
 

    “我们尽量邀请马来西亚学者(撰文),希望这是由马来西亚学者撰写的丛书。但是有些课题马来西亚确实没有这方面的专才,所以邀请外国学者撰写,然后翻译。特别是卷三《外交与国防》,很多是翻译稿,这就突显出马来西亚以中文撰写文章的知识分子,很少关注外交与国防这一部分。”
 
“当代马来西亚”丛书系列由华社研究中心编写和出版,目的是想推出一套能够基本和全面性介绍马来西亚各方面的丛书。即将陆续出版的丛书主题为《文化艺术》卷和《社会与教育》卷。

 
1.jpg
 
2.jpg
 
3.jpg
(整理自新闻来源:《星洲日报》、《当今大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