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11日,第四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会议由马来西亚华研中心和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和历史系承办。华人研究双年会是马来西亚华研中心自2012年以来每两年举行一次的学术会议,前三届会议都是在吉隆坡召开,会议主题主要是马来西亚华人研究。本届华人研究双年会第一次在马来西亚之外召开,采取国际合作方式,会议主题扩大到东南亚华人。本次会议共收到90多份参会申请,经过筛选,入选参会者80多位,提交论文和摘要70多份,参会者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越南、缅甸,以及中国大陆、台湾、香港。
大会开幕式由中山大学范若兰教授主持。会议主办方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董事会主席赵燊儒律师首先致辞,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马合作开阔了新的空间,本次研讨会在这样的背景下举行,希望能深化中马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会议承办方代表,中山大学历史系副主任江滢河教授和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袁丁教授分别致辞,欢迎世界各地学者来中山大学参会。
本次大会邀请到国际知名学者班国瑞教授(Gregor Benton)和吴小安教授为主讲嘉宾。班国瑞教授为英国威尔斯加地夫大学历史与考古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近现代史,对中国革命史及华人史有深入研究。他在《欧洲与中国移民的家书比较》的主题讲演中,比较欧洲和中国移民因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移民目的,其家书具有不同的特点。吴小安教授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东南亚华人,他以《东南亚华人与东南亚华人研究:亚太巨变背景下历史与比较的视野》为题,以宏大的视角构建东南亚华人理论研究范式。本次大会还邀请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研究委员会主任、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饶兆斌博士做题为《马来西亚第十四届大选的中国因素与马中关系的未来展望》的闭幕讲演,最新的时政与评论,引起与会者极大兴趣。本次大会的议题涵盖面广,主流议题与边缘议题都有涉及。大会主题是“东南亚华人研究比较视野”,从议题上来看,举凡政治、历史、教育、文学、经济、文化宗教、性别等议题都有涉及,共分十个小组进行讨论。
本次研讨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热门较热,但冷门不冷。华人政治、华人历史、华文教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都是华人研究中的热点,本次会议也不例外,这些议题集中了较多论文。同时,以往研究较少的华人宗教与信仰,是本次会议的热点之一。女性与性别议题,在国际学界是热门,但在华人研究中一直不热,本次研讨会在性别议题上有所突破。二是基于田野调研的论文较多,显示出较强的历史人类学偏好。华人历史研究论文注重档案、会馆和其他第一手资料,同时注重田野考察,华人信仰和文化的研究更是以人类学方法为先。新马学者因为地利之便和学术传统,能够从事田野调查进行研究,也许不算希奇。中国学者近年也越来越注重一手资料和田野调查,一方面是学术研究的规范和深入,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经济崛起,重视科研资助有关。三是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本会,是一支耀眼的新生力量。本次研讨会注重吸纳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共有12位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会,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中国、越南、缅甸等国家,有多位是正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也有中国学生在海外的留学生,这种跨国教育经历,开扩了他们的研究视野。
本次大会是一次高质量的学术研讨会,为新马和中国两岸三地的学者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会上会下,大家热烈交流和讨论,收获良多。
(范若兰、牛军凯供稿)
摘自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官方网站:http://history.sysu.edu.cn/history06/h06c/26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