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报导/言论

吉隆坡的华人地名——重叠在官方记录中的民间记忆

时间:2007-01-26  来源:南洋商报  作者:文平强 点击:

近日本地华文报章报导了茨厂街易名为“叶亚来大道”的建议及各界对此事的反应。马来西亚每一个拥有华人居住的大小城市,都有华人的奋斗和辛酸史。华人社会的贡献与发展,是一个自发开拓(spontaneous pioneering)过程的果实,并产生许多地方性和与华人有关的地名。但在这段历史里,只有很少与华人有关的地名被官方所采用。

当权者在管治、发展和规划地方工作之过程中,拥有对地方命名的“主权”。对地方之命名可能基于地方色彩与历史根据,也可能采用与该地区历史无关的地名。实际上,许多地名烙印着历史与文化的印记。一些与华人有关的地名及其历史意义便被垫压在官方的历史之下,导致在同一幅地面上重叠着官方与“非官方 ”的历史记忆。
 
官方与民间地名

在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社会里,地方之命名也成为族群间竞争的目标。某些华人民间地名,却由不同的官方地名所代替。两种地名叠在同一个空间上产生了两面的“文化层”。这重叠的文化层象征着无声的空间争夺,即以控制空间之命名来弘扬自己的贡献和历史事迹。
 
被官方命名的地名便成为“正”名,而不被官方采用的民间地名,则成为“虚”名,但却保存在人们的记忆里,成为民间共同的历史记忆。
 
官方所取的地名有其特征。一、它们具有实质性,并展示在路名标牌、官方文献及地图上;二、它们象征官方的权威,反映出当权者对地方命名的决定权;三、有如人口调查报告、地图和博物馆,地名是所有当权者维护、塑造或确保身份认同和民族历史的手法。撤除和修改殖民时代留下的地名成为新兴独立国家的惯例。这是为了强调本身的权威和尊严,以塑造一个更理想的形象。
 
非官方地名的特征包括如下性质:一、它们缺乏官方地位,不被记录在官方文献、地图或路牌上。以“茨厂街”为例,在地图上,只可看到“Jalan Petaling”,人们或游客找不到“茨厂街”的字眼;二、它们只是存在于民间记忆里的“虚”名,但为民间所珍惜,可说是一种富有意义的史料。
 
重叠的文化层

吉隆坡起源于19世纪华人矿业及其他领域开拓者的小聚落。之后,再加上英殖民地统治者的“规划”及马来皇族和普通人民的贡献,它逐渐被塑造成一座层叠着官方和民间历史及文化空间的市镇。另外,官方也在新崛起的市镇内划分官方、华人及马来人的居住及活动等区域。久而久之,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分布在各自的地带。

在市镇的扩展过程中,华人社会留下不少具有历史性的地方名称。可是,只有极少数被接纳为官方地名,而大部分则仅流传为民间通用的地名。目前,在吉隆坡市区无数的街道中,以华人人物命名和较主要的只有区区25条。最长的为陆佑律,而位于市中心的有敦陈桢禄街、敦李孝式街、敦陈修信街以及叶亚来街。市中心以外的包括叶亚石路、叶观胜路、陈秀连路、陈永路(Jalan Chan Weng) 、(朱)嘉炳路、秋杰路(Jalan Chow Kit)等。

除了以上官方命名的街道以外,在许多官方街道或区名中,亦同时隐藏着华社惯用的民间地名。比较明显的例子有以下几个:Petaling Street(官方)与“茨厂街”(民间);Brickfields与“十五碑”;Pudu Road与“半山芭”;Sg. Besi与“新街场”等。另外有“三间庄” 、“莲耦塘”及“何清园”等。一些可能被遗忘了,一些一直流传到现在。家户共晓的地名如茨厂街、半山芭、十五碑及新街场是华人常用的地名。大体上被许多人遗忘的有莲耦塘、三间庄等。

地名的更换:

其实,官方更换地名是常见的事。华社争取华人地名代替某些现有的地名,这涉及到已实际存在的官方地名与虚实的民间地名。
一、更改原有的官方地名,以华人地名代替之,换取的是以华人人物或事物命名的地方或街道名称。
二、更改一个隐藏着民间地名的官方地名,实际上被更改的仅是官方地名,而民间地名的地位应不会有直接的影响。官方地名被华人地名代替后,民间习惯使用的地名究竟会继续流传下来或被彻底遗忘,就取决于民间对这些地名之重视与否。

要以华人有关的地名取代一个官方的地名,的确不易争取。若争取成功,不只是添多一个华人地名,它也将可以出现在街道标牌、官方文献和地图上,特别是旅游地图,也表示获得官方的认同。再以Jalan Petaling为例,若更改为“叶亚来大道”,那么,亚来公最早成立的“茨厂”,就更名符其实的与其“主人”挂钩,更证明历史的事实。到时,“叶亚来大道”成为正式的地名,“茨厂街”的地位依然不变,继续成为华社的共同记忆,保存着它在华社的民间地位。
结语

华人开发吉隆坡的史实与贡献,有待更深入之探讨。问题不限于一两条街道的名称,而是牵涉到整个市镇的历史、社会和政经文教的发展和变迁,也包括官方与华人民间地名之重叠性的相关课题。
 
首先需要从资料搜集着手。文字上的记载方面,需要寻找与搜集民间和官方的文献、记录、相片等。资料来源包括档案局文献、土地局地契、私人文件、书籍等等。非文字的记载同样重要,尤其是民间的记忆。吉隆坡的非官方、华人民间的地名和其历史和文化意义,的确慢慢的被遗忘了。时间越久,越多“记忆”就会失去,所以我们极需要尽快地进行“抢救”工作。对历史记录的工作是有多方面的,其中一项是鼓励对华人地名拥有相关资料和知识的人士,通过各种管道把它发表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