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报导/言论

第一位大伯公(上)

时间:2006-02-21  来源:光华日报  黄尧 点击:

“大伯”本来是华人对非亲属的一种普通尊称,例如“叔叔”“伯伯”这类的称呼,“大伯”当然比“大叔”更有敬意,加上一个恭敬的“公”字,就顺口地叫成“大伯公”了。

“五属之侨凡有所获,不自以为功,而归功于大伯公。”

这是槟榔屿市区外沿海岸的一角上,有个名叫“海珠屿”的地方,建有一个庙,庙中有一块壁碑,碑中有的几句话。
 
先应该知道的,马来亚第一位的“大伯公”,即是槟榔屿第一个上岸的华人。大伯公,这个神灵的名称,不属于任何那种宗教,即他是各式各样神灵中的 “独立人士”似的;但是,大伯公受人敬拜的信仰力量,在南洋却很普遍,因此,南洋到处有大伯公庙,也听到各处都以膜拜大伯公为习俗;人们一感到有什么困难时,即刻会想到他,说出“去求求大伯公吧”;因此,变成在人们的心灵上,大伯公是有不可思议的保护力量,既不若女性造型的观世音菩萨来得柔和,也不若青龙在的手的关公来得威灵显赫,因有这样的玄妙,大伯公在这里人民间的心中,自有他的另一种威信,能够顺和地适应人心;所以,南洋的老老小小男男女女,都要敬拜这位不属任何宗教的“大伯公”了。
 
大家已经知道,莱特上校在1786年8月10日,到这个一片尽是原始森林的槟榔屿荒岛来开辟时,想不到荒岛上已有58个渔民先他在此;这58个渔人中,至少有3个华人早已在这里了,一个是姓张,一个是姓丘和一个是姓马。

先要说的是第一个姓张的,他的名字叫理。有句成语曰“申张公理”,好像为大伯公的精神先作了一个注释;大伯公的能成为神灵,最主要的任务,是帮助人们“申张公理”。

张理,是广东的大埔人,在18世纪中叶的乾隆十年间,偕了同乡人丘兆祥,另一位福建永定人的马福春,一起坐了帆船南来,莱特到槟榔屿的1786年是乾隆五十一年,那么,这3位最早到槟榔屿的华人,至少较莱特早到槟岛有40年。

他们3位是结拜兄弟,张理是大哥,正兆祥是二哥,马福春是三弟。张理是知文识字的,可能在中国原是一位教师;丘兆祥传说是铁工;马福春是煅炭的。他们3人情谊很深,一同飘洋过海到了这个荒岛,帆船就泊在“海珠屿”的海边,踏上这块土地的一角,就成了“大伯公庙”的起建处,也成了大伯公神灵的发源地。

他们3人踏上荒岛,当然无书可教,无铁可打,无炭可烧,只能变成原始生活的鲁滨逊,很自然地成了渔民;58个渔民初见莱特时,他们3人中有丘马在其中,他们比莱特上校早登槟榔屿确是事实。
 
张理一直住在海珠屿,而丘二哥和马三弟就在附近地方找生活,他们常常欢聚,虽然身在荒岛,可是情逾骨肉;丘马二人忽然好几天不见张理,就一同到海珠屿来探访;到了海珠屿,只见他已在石岩之中坐化了。丘马2人就将他安葬在石岩的旁边,用非常敬诚的礼来祭祀他。后来,丘马2人也去世了,这时,来到槟榔屿开荒的华人,也渐渐的多了,丘马的同乡们把他俩也安葬在张理坟墓的左右,而这个荒岛上,一片榛莽,没有宗教可依,没有庙宇可拜,人们一有恐惧忧虑,无处祈求,但华人对神道的迷信心理是有传统观念的,加上荒岛上瘴烟特重,疫疠易生,这些初集槟榔屿的华人们,对张丘马三人的义气很钦慕,就开始用敬仰的心来膜拜他们,祈求他们的的神灵保护。

事实的需要性,符合了观念上的应验,自然而然地尊称他们。“大伯”本来是华人对非亲属的一种普通尊称,例如“叔叔”“伯伯”这类的称呼,“大伯”当然比“大叔”更有敬意,加上一个恭敬的“公”字,就顺口地叫成“大伯公”,而无形中变为专有所指的神性名称了。

据许云樵教授在马来亚丛谈中说:“经过许多研究的专家为认大伯公,就是中国的“土地公”,理由有3:㈠南洋各地奉杞大伯公的庙,叫做福德祠,中国的土地庙也叫福德祠。㈡土地公是到处必有的,而且一个地方有好几间土地堂,不比城隍庙,一县只能有一座,大伯公庙也是如此。在星加坡只有一座城隍庙(在柏城街),却有十几间大伯公庙,可是并没有一间土地庙。㈢广东客家称土地公为“伯公”,这里的大伯公性质和土地公相同,祗是名称上多一个“大”字而已。
 
大伯公的“大”字,都以为是尊崇他的意思,其实“伯公”二字固然是从客家话来的,但这个“大”字,可不是中国话,原来是马来话称“神”叫做 Datoh一字的缩称toh的译音。大约最初马来人称“伯公”(土地)为Datoh Pekong,华人发音不正,唤作大伯公。伯公两字是客话,因此学者认为是客人从广东带来的,客家人南来,最早都是开矿的矿工,矿工是要冒犯土地的,掘地、翻土、都是使土地公不安的,因此非得拜他不可,最初拜他时很简陋,正像中国乡下的土地堂,和鸡棚一般大小的都有,后来有些积蓄便在他们聚居的地方,建造一座堂皇的福德祠来祀奉他。……”
 
(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