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庄仁杰博士与吕妙芬教授
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于2019年12月7日(星期六),下午2时正至4时正,邀台湾中央研究院近史所所长吕妙芬教授前来主讲“天主教与明清中国儒学的交涉对话:以心、性、孝等论述为主的讨论”,主持人为本中心研究员庄仁杰博士。本学术沙龙讲座是本中心于苏丹依德里斯大学和台湾科技部“华语南向与文化传释”共同联办的“学与思”专题讲座系列,吸引逾20人出席聆听和交流。讲座围绕在三个主题进行探讨,出席的华研董事有主席赵燊儒律师、义务副总秘书吴彦华先生,以及学术董事陈中和博士。
吕妙芬教授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吕教授专长为明清学术思想史研究,特别是明代理学思想及其相关的社会文化实践。近年来,她也关注明清儒学庶民化、宗教化,以及天主教与儒学交涉等议题。
吕教授指出,在基督宗教(天主教和新教)东来的晚明到19世纪上半期间,基本是肯定和认同儒家人伦观的,此外也引介基督教的孝道观,强调两种文化的共融性,直到19世纪末后的近现代,批判中国传统孝道和中西对立的论述才开始出现。
譬如耶稣会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便有强调以天主为首伦,次为国君,再为家父的“三父说”,逆其上者则为不孝。另一传教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i)也以“十诫”里的第四诫,和阐述耶稣的牺牲是“大孝子”的行为、亚伯拉罕献祭以撒是顺从天父的行为,是一种孝。不过相异之处在于,天主教强调的孝是以天父为“首儒”,在儒家的五伦上加入天父。
吕教授称,直至19世纪基督新教传入中国时,起初仍延续17世纪天主教的论述,肯定中国的孝道和五伦,唯独批判中国的丧祭礼俗。也因此到了20世纪上半叶,当多元观点开始萌芽,基督教开始呼应中国思想界的拥抱西学和批判传统的风潮,演变成耶稣与孔子作优劣比较的论述,耶稣主张自由、平等主义和反抗权威的改革家,而孔子则是为专制君主服务的象征。
与会者讨论
接着,吕教授也比较了天主教灵魂观和中国的人观与生死观,从晚明的耶稣会教士的著作,如艾儒略(Giulio Aleni)的《性学觕述》的“三魂”说,便于儒家对于灵魂的看法不谋而合,也影响了中国儒学。尤其清代的儒学在论人性时,也有许多符合天主教思想的观点,如人“天命之谓性”;人、牛、马各种吴磊不同等,以孟子的“性善说”比附天主教个体灵魂,所以清代儒家经天主教的思想,开始普遍相信圣贤死后“神灵不散”、孔子之灵常在人间,接而发展出孔教的思想。
此外,天主教在晚明也赋予了“心”的新解释,天主教徒的明代科学家王征,他引用利玛窦《天主实义》,肯定二元性论和罪的观念,也与宋明理学的理论不同;惟在修身养性方面,天主教的修养论则与宋明理学心性工夫论相合。
吕教授在结论上认为,天主教入华后使用儒学的语言和观念以引介基督宗教,特别是人性(灵魂观)、孝道(伦理学)和心(修养工夫论)都是重要的观点,也构成两种思想文化的交涉。至于儒学如何受到天主教冲击而发展,是值得深思的议题,比如儒家士人是否相信人有永恒不朽的个体性或精神元素、对鬼神和人生终极目标的探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