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闻

2025年第七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

时间:2025-10-30  来源:   点击:

2025年10月18日至19日,第七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The Seventh Bienn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laysian Chinese Studies),在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拉开帷幕。

自2012年以来,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华研)每两年都会召开国际研讨会,探讨马来西亚华人乃至于世界各地华人社会的相关议题,至今已迈入第七届。本届双年会,华研与台湾国立成功大学三个单位:中国文学系、人文社会科学中心以及文学院共同主办,并获得成大研究发展处及“台湾学”计划补助。

纵观目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和挑战,例如中美两个大国的全面竞争关系和地缘政治的冲突增加、国际秩序从单极走向多极、经济保护主义逐渐盛行和去美元化的趋势,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发展对人文社会带来的影响,都成为学界高度重视的研究议题。作为世界上移民人口最多的群体之一,各地华人和华人社群应该采取何种应变措施或调整来应对这些冲击,在变局中重新定位华人社群与本国和世界的关系,对华人社群在未来的发展中是否能够占据先机至关重要。因此,本届的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主题设定为“21世纪新时代变局下的华人社会:回顾与展望”,为各地的华人研究学者提供一个集思广益和相互交流的平台,为华人社群未来的50年进行把脉。

大会邀请成大陈玉女副校长、华研姚迪刚董事主席、文学院陈文松院长、人社中心黄恩宇副主任以及中文系严玮泓代理主任担任开幕嘉宾。华研特别赠送纪念品与曾昭智董事的墨宝予陈副校长及三位联办单位代表,以示感谢。


姚迪刚代表华研赠纪念品予陈玉女副校长、陈文松院长、严玮泓代理主任与黄恩宇副主任

 

陈玉女副校长致开幕词时表示,台湾与马来西亚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存在深厚的历史渊源,除了人员的往来,更包括学术、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同时也都是全球华人移民的重要根据地,发展出独特的社会面貌。本届双年会聚集马来西亚、台湾、新加坡、日本、越南、中国等地学者共聚一堂,从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学、文化、哲学、教育、媒体研究等多重面向,回顾全球华人历史的过去,同时展望21世纪新兴科技影响下华人社会的未来。她相信,本次会议一定能激荡出非常精彩而深刻的对话。她也引用叶石涛先生的话:“台南是一个适合人们做梦、干活、恋爱、结婚、悠然过活的地方”,欢迎与会贵宾好好享受台南的人文气息。

姚迪刚主席致开幕词时,特别感谢陈益源教授过去努力不懈推动成大和华研的学术交流,以及马来西亚留台成功大学校友会历届理事和会长的居中协调。2023年,成大沈孟儒校长亲自造访华研,并见证华研和成大中文系签署学术交流合作协定,此后,在陈益源教授和黄圣松教授与华研的多次协商下,才促成了本届双年会。


姚迪刚主席在开幕式上致词

 

姚先生也提到,华研近年来致力于推广出版成品的电子化及传播。近期,华研与华艺数位(Airiti)和联合百科签订了协议,陆续上传《资料与研究》、《人文杂志》、《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国际双年会论文集》,以及超过一百种出版品电子书到数位平台。今年,已停刊的《人文杂志》更喜获华艺数位的2024年度台湾学术传播奖的期刊潜力新星奖,说明该期刊至今仍获众多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者使用。最后,姚先生感谢各联办单位的努力,并预祝活动成功。


开幕嘉宾与发表人在开幕式上合影

开幕式后,研讨会由主题演讲人大木康 (OKI Yasushi)教授的演讲拉开帷幕。大木教授是日本汉学界著名的明清文学专家,现于成大中文系担任客座教授。他的演讲主题为“中国和日本的隐逸与文学”。他的研究从伯夷叔齐涵盖至明清时期,分析中日文学里“隐逸”的意涵和变迁,同时点出中国隐逸文学的政治性。本届双年会主题演讲也同步在Youtube上进行直播。


大木康教授(左)与陈家煌教授(右)合影

双年会首日议程紧凑而充实,来自海内外的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展开思想与知识的交流。当天共有八个场次、二十七位学者发表论文,讨论主题横跨教育、媒体、文学、语言、社群与历史等多个领域,展现出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多元面貌与深厚活力。

1A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与社会文化

主持:黄圣松(国立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发表:
詹缘端〈古典马华文学的样貌与内涵:青云亭碑铭与档案的新解读〉
吴小保〈民权与民族运动:华研的诞生、定位与演变〉
赖俊岚〈浅析民众图书馆与成人教育班对于马来亚华教与文化的影响〉(在线发表)

1B 新闻传播与媒介研究

主持:蔡林缙(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发表:
庄迪澎〈“华人梅铎”的南柯一梦――论中国扩张对张晓卿媒体版图之影响〉
黄瀚辉〈台马电影合作的文化传播下的互动交流之研究〉
黄国富〈顺从与抵抗之间:冷战初期马来(西)亚留台新闻专门知识训练者的社会行动(1956-1969)〉

2A 华人历史、档案与社群的交织

主持:詹缘端(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主任)
发表:
阮湧俰〈马来西亚雪兰莪华人甲必丹谱系考证——基于国家档案文献的研究〉
张运华〈近二十年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期刊文献计量分析〉
徐威雄〈从陈嘉庚与到林连玉——近代中国兴商办学思潮与南洋华社〉

2B 身分认同与社会介入

主持:陈中和(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
发表:
夏培根〈东南亚三江社群的文化认同、政治动态与跨域交互(1897-1977)〉
林蕙颖〈净选盟集会后的马来西亚华裔青年:身分认同、社会运动与政治参与〉
苏奕文〈边缘中的共鸣:在中国崛起背景下马来西亚华人亲台情结的形成与延续〉

3A 语言、文化与国族认同

主持:吴益婷(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董事、马来亚大学高级讲师)
发表:
徐荣崇〈马来西亚华人性认知形塑之研究——矩阵双因素交叉分析法〉
刘名峰 "To be or not to be Chinese?: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Its Change for the Malaysian Students in Taiwan"
许德发〈中文之运用与马华文化记忆的社会框架:论当代马华文化再生产问题〉
林福炎 "Unraveling the nexus: intergenerational coresidence, cultural values and happiness among Malaysian Chinese"

3B 文学生产与叙事建构

主持:蔡玫姿(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表:
叶福炎〈“打字机”作为马华文学的隐喻与叙事策略:从《打字机迷情》与《林语堂的打字机》谈起〉
新沼雅代〈从〈冯蕉衣纪念特辑〉看郁达夫的编辑实践与南洋社会的接纳〉
林明发 "A Body Unhoused: Religious Bureaucracy, Mixed-Race Chinese Womanhood, and the Politics of Naming in Ho Sok Fong’s Malaysian Narrative “Aminah”"
侯建州〈新加坡华语语系中的国家叙事辩证:新加坡“建国文学”与谢裕民《建国》的历史书写与挑战〉

4A 华人说、写、唱的「在民间」

主持:李淑如(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发表:
杜忠全〈为何福建话?如何槟城?:“槟城福建话”的籍贯与社会属性考察〉
陈佳杰〈纸短情长,身世如契:19-20世纪东南亚华侨的生存策略与离散人生〉
袁一由〈从“异”客到“住”客:马来西亚客家山歌的考察〉

4B 亚洲华文剧场的交流及碰撞

主持:秦嘉嫄(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表:
陈志豪〈从歌剧到舞剧:《汉丽宝》的文化想象与符号建构〉(在线发表)
于善禄〈当代“马华”戏剧在台湾剧场的另类叙说〉
傅裕惠〈台湾歌仔戏剧团巡演新加坡实地考察:以2025“一心戏剧团”赴韭菜芭城隍庙为例〉
林和君〈一衣带水、一枝独秀:现代京剧与昆剧在日本的发展与挑战〉(录像发表)

首日议程圆满结束后,成大设宴款待与会学者,席间交流热络,学者们借此机会进一步加深彼此的认识与合作。 次日,研讨会以柯群英教授的主题演讲开始。柯教授讲题为“祭祖在东南亚人与中国宇宙里:协同文化盆地的形成”。她以"Diaspora Chinese"/"Chinese Diaspora"的概念为核心,强调华人文化并非以某个地区为中心,而是各地华人共同协作、竞争的结果。她同时用华人共同的习俗祭祖为例,分析各区华人文化的异同。


柯群英教授(左)与张运华博士合影








扫码观看柯群英教授演讲录影

 

次日议程承接首日热度,共设七个场次,二十五位发表人,围绕宗教伦理、冷战文化、政治社会参与、跨国社群与移民论述等议题展开了探讨 。

5A 跨域华人社群与文化实践

主持:苏敏逸(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
发表:
熊仲卿〈认同与遗产:印尼早期华人文化资产的反思〉
郑垂庄〈时代变迁后越华文学的面貌——以《亚洲华文作家杂志》(1983-2001)为例〉
庄秋君〈现代越南华人会馆的在地化转变探析:以河内、会安、胡志明市福建会馆为例〉
曹淑瑶〈英属北婆罗洲的华族社会菁英:以立法议员为中心的探讨(1881-1963)〉

5B 宗教与伦理研究的当代视域

主持:严玮泓(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代理主任)
发表:
徐维里〈王赓武与华人宗教研究〉
陈康宁〈华语哲学如何面对现代性的伦理危机?跨文化视野下的《孟子》与他者伦理学〉
陈美华〈佛光山“人间佛教”相关主题的华文资料分析:东南亚篇〉
吴小红〈1950年以世佛联大会为中心,新马、中国与斯里兰卡的互动〉

6A 东亚区域华侨华人与日本的再考察

主持:舛谷锐(日本立教大学教授)
发表:
王维〈福建华侨与明清乐的渊源〉
伍嘉诚〈在日港人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陈天玺〈马来西亚百年行团成立初期的社会贡献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廖赤阳〈亚洲区域间贸易中的华商与日商:以陈嘉庚公司产品与日货的竞争为个案〉

 

7A 跨文化视域下的民间信仰

主持:徐维里(国立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发表:
陈中道生、吴中杰〈跨文化视域下的乡土守护:马来西亚拿督公与台湾地基主信仰由来及特性之比较〉
李淑如〈马来西亚稀见签谱研究——以怡保南天洞为例〉
李贵民〈玄天上帝在南洋:马来西亚与越南华人信仰的在地化与跨文化适应〉

7B 冷战文化与国际交流

主持:林明发(国立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心博士后研究员)
发表:
黄资婷〈故乡何以诡异?论刘宏文〈宝姨〉笔下的马祖女性主体〉
许慈佑〈1964年中华民国在吉隆坡设领的过程与国际互搏〉
李盈慧〈冷战时期马来西亚华人与台湾的教育交流〉

8A 政治运动与社会参与

主持:许德发(马来西亚苏丹依德里斯教育大学中文学系副教授)
发表:
陈中和〈未竟的国族建构:陈祯禄与反马来亚联合邦运动(1946-1948)〉
吴益婷〈砂拉越主权运动:华人的论述和政治行动〉
李泰德〈2022年全国大选后马来西亚华裔选民之政治意向〉

8B 移民论述与社群建构

主持:黄国富(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发表:
何启才〈流动之民:马来西亚华人海外移民与人才回流的现况与挑战〉
黄婉玮、何静波〈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再华化”考察——以中国新移民为视角〉
张强〈和谐之街:槟城多族裔日常图景与人类学表述〉
陈琮渊〈新马客家族裔企业与企业家:探索客家文化资本与家族价值的实践〉

闭幕以前,大会召开综合座谈,由严玮泓主任主持,邀张运华博士、柯群英教授、陈文松院长和詹缘端主任,共同围绕大会主题“21世纪新时代变局下的华人社会:回顾与展望”展开对话讨论。座谈谈到华研建立华人研究AI应用程序的计划,同时谈到本届参与者里,除了马来西亚和台湾学者,其他国家的学者的视角和运用的材料也令人眼前一亮,期望未来的双年会能迎来更多国家的学者共同探讨全球华人议题。


左起为陈文松院长、张运华博士、严玮泓主任、柯群英教授和詹缘端主任

随着综合座谈与闭幕式的举行,本届双年会圆满结束。华研团队特别设宴感谢成大工作人员,同时邀请成大陈玉女副校长、成大主任秘书罗伟诚、云科大张传育校长、佛光大学赵涵捷校长、黄悦民教授、詹宝珠教授、和屏东科技大学吴庭育主任一同餐聚。

华研衷心感谢所有与会者、主持人、发表人、筹备单位以及工作团队的共同努力,让研讨会顺利举行。期待两年后再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