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闻

动员华社收集史料

时间:2009-11-20  来源:东方日报   点击:

华社资料在国家博物馆及国家档案局中,都几无立足之地,我国华人可谓点滴在心头,再不愿意也不得不承认华社在我国的历史及贡献,从以前至今都经常被国家机制所忽略,有时更仿佛状若无物。
 
在历史空白了数十年后,书写华社历史的呼声轰然响起,然而,欲展开书写的同时,却赫然发现,资料已在岁月中流失。
 
这些年来,成立24年的华社研究中心,一直默默抢救处于流失中的华社资料。如今,他们更明确意识到,设立华人民间档案馆和博物馆,以搜集我国华社所有资料及文献,是当务之急。因为,再不做,往后书写华社历史的工程,就更艰辛了!
 
“我国华社的历史已空白了50年,我们不能再迎来另一个空白的100年。”
 
华社研究中心(华研)图书馆馆长竺静珍在接受本报访问时直指:“即使财力、人力不足,但华社要看得远,越早开始做(搜集史料文物),历史就能回溯得越前。”
 
华人在我国落地生根200年并拥有600万人口、数千乡团会馆和上万个商业机构,然而,悲哀的是,很多时候国家似乎对华社历史视而不见。相对于国家博物馆华人文物的寥寥可数,华人资料在国家档案局,更可说是几乎不见踪影。
 
据悉,国家档案局有华人职员,但不谙华文。以前曾和华总与国家档案局进行对话的华研主任文平强摇头笑言:“该局总监说华社可以捐献资料,但最好也顺便帮忙翻译。由此可见,即使华社的史料送到哪儿,也不一定获得重视。”
 
对于国家档案局对华社资料采忽略性的做法,彭亨华人社团联合会会长丹斯里方天兴觉得要解决问题,有赖政治领袖与民间华团向该局提出诉求与争取。
 
难寄望政府与国家
 
因此,显然地,收集华社民间资料的重责大任,只能由华社本身承担,难寄望政府或国家。若华社继续忽略这项必要工程,不及时展开抢救,自身的资料流失就会达到难于弥补地步,华人在我国的历史就更难写了。
 
海外华人研究正蓬勃发展,我国华人身为其中一分子,即使条件优秀,具备完整华教系统、华文媒体等,但可惜的是,没有“历史”。
 
“之前有一位台湾研究生来华研查阅我国独有的拿督公和四师爷资料,但很惭愧地,这里所能提供的实在非常少,这就是我们的历史空白。”
 
文平强坦言,大家都在高嚷著要书写华社历史,但书写历史无捷径,也不能‘在空中’抓资料,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找资料。现在面临的困境是,战前的资料少得可怜。
 
50年前,华人在马来亚是为了找生活,又面临二战,缺乏搜集史料的意识,实属无可厚非。然而,现今大多华人已受教育,又有整理及修复史料的人才,若让此领域持续空白,在很大程度上将对不起下一代。
 
华研对华社设立民间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呼吁,也许将招致疑虑──既然华研已设有图书馆,是否还有设立档案馆和博物馆的必要?
 
原始资料常受忽视
 
文平强在此厘清,档案馆是专门的文字资料收藏馆,所收的恰恰是一般图书馆不重视的尚未出版的原始资料,如会议记录、年度报告、特刊、校刊、族谱、相片、手稿、书信、日记等,范围广大。博物馆则是收藏历史文物。
 
虽然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是三位一体的系统,但竺静珍坦承,以华研的空间、财力及人力,不可能“全部包办”,况且各馆性质不同,需要不同专人管理。
 
“华研一直以来陆续在搜集华社史料,但长远地看,华社确实有必要增设全国性的华人民间档案馆和博物馆,因为这些华社资料,是书写我国华人历史的重要来源。”
 
“若有朝一日华研档案馆能如愿设立,我们会将之前搜集到的所有华人史料,‘移驾’档案馆。”

 
人力经费棘手 存载软硬件并用
 
搜集史料讲求人力训练、空间及材料,经费问题无疑是首要难题。
 
华研图书馆馆长竺静珍透露,旧手稿纸张脆弱,需要托底,但用来托底的不能是普通纸张,必须是不含化学成分的天然纸。
 
“这种天然纸,200张就要价400令吉;另外,文件修复后要放在美国进口的特制盒子里,氧化速度较慢,这种盒子,A4大小的一个就要400令吉。”
 
有些修复后的文件需另开辟专属空间,在一定湿度和温度下收藏,否则氧化快速,不利于保存。
 
此外,扫瞄是目前搜集史料的热衷运用方式,但处于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今社会,存载的载体问题也是一大忧虑。
 
拷贝到新载体
 
从磁碟、CD到随身碟的发展,不过只有20多年光景。现在华研把文件进行扫瞄,挂在网路上,让民众使用,但若未来有一天CD遭到淘汰,就得预先把之前所有资料重新拷贝到新载体。
 
“就如同以前我们使用的磁碟,现在已经变成废物,所以载体是一大难题。要解决载体问题,将来我们朝向的方向,是希望同时拥有实件和微型胶卷。”
 
先辈资料,难过三代
 
一些我国的华人家庭,其实可追溯到7代以上或相等于两个世纪的历史,只可惜华社难以论证此事实和华人贡献,因为大量资料文物已永远流失了。
 
华社所可以收集到的极可能只限于两或三代的资料,很难追溯到60年以前的年代。“这是因为一般上儿孙会把其父亲或爷爷的资料丢掉,尤其接受英文教育的后代,搬家时往往把先辈资料当成垃圾丢掉。”
 
华研主任文平强无奈说道,正是这种当代抛弃上一两代人资料、不珍惜旧资料的习性,让华社永远只剩下当代或仅仅上一代人的资料,历史难以重写。
 
叶亚来自19世纪来马,在一般人印象中,其为吉隆坡开埠功臣,但其余所知不多,历史贫乏,也找不到更多相关资料。此外,吉隆坡华人路名上的先辈如陆秋杰、陈秀连、邱德睿等,资料更为缺乏。
 
“其后代大多受英文教育,也许没感觉到祖先在我国有著重要历史地位,现在手边也不知有没有相关资料了。”文平强大感惋惜:“搜集华社资料,我们最怕他们丢掉!”
 
然而,作为一代我国先贤敦李孝式后裔的拿督李剑桥,却珍而重之的把父亲遗留下来的珍贵史料收藏起来。“我有责任保存父亲一生历程与功绩的史料!”
 
针对这个富有意义的任务,他不假手于人。负责管理与保存工作的正是李孝式父子有限公司。未来,李剑桥考虑把李孝式一生历程、功绩等,汇集成一本小册子出版。
 
他透露,曾有政府单位向他索取李孝式留下来的珍贵档案代为收藏,他断然拒绝,因为他认为:“只有在自身保管下,才能使本身要说的话,传承下去。”
 
李孝式遗留了144个纸盒的文件,要妥善处理与保管,的确是要花上李剑桥一定的心思。

 
各别团体收藏 档案不全面
 
除了华研外,难道我国再没其他华社资料收藏处?其实不然。收藏及保存华社资料的个人或团体组织大有其人,但因为收藏大多限于组织功能和对像针对性,而显得零散、不够全面,有其局限性。
 
“一般上个别进行的收藏皆以个人为主,如沈慕羽纪念馆,再不然就仅收藏与组织有关资料,如教会大多收藏教会相关资料。”华研图书馆馆长竺静珍向本报说:“会馆资料很有历史价值,但即使某会馆的总会搜集完所有属会的资料,终究也不过是一个会馆的史料而已。”
 
据悉,就连华总都还未拥有一个完整的华社资料库。已宣布竞选华总会长的丹斯里方天兴透露,华总仅进行各地方会馆会讯收集工作。
 
但据他了解,还是有些地方政府对珍贵性的华社档案进行保存,像抗日战士的档案照等。惟,有关当局还是对档案的类型、文化背景等进行挑选。
 
因此,华研主张设立一所“一站式”的华人民间档案馆,搜集及保存华社所有史料,囊括会馆、学校、出版品等,一来可补足国家档案局在相关方面的匮乏,二来当学者进行研究时,得以免除各处奔波的困扰。
 
教会系统化留资料
 
“有时,当外国朋友来马要求参观华人博物馆,我们只能说没有。也许地方性的文物馆不缺乏,但有局限性,无法呈现华社的历史和整体面貌,而整体性的文物或档案馆,目前只能说尚未存在。”华研主任文平强补充。
 
据知,槟城韩江学院设有文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新山中华公会亦筹建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自1991年起,也开始有计划地抢救遗落在全砂各处的文献资料,以建立砂华族资料中心。
 
如同董总的收藏大多是教育相关文献资料,全马10多间的教会图书馆搜集的大多也集中于和教会相关资料,但由于教会通常和当地有著密切联系,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从中一窥地方上的华社风貌和地方发展。
 
“也许是教会较西化,会有系统地保留相关资料,相比下,神庙就较不具备这种意识,所以我们希望能尽量搜集相关开会记录、特刊等。”文平强补充说。
 
至于其他以个人名义搜集华社资料的,大多集中在书籍,且以在大学中进行历史研究的学者为多。
 
不知史料送哪 捐赠华研好归宿
 
我国华裔想了解或研究自己的过去,很多时候必须远赴国外尤其新加坡及英国“复印”文件!
 
据知,西元前7世纪,华人开始来到马来亚,19世纪时,槟城已成立华人社团,但今天能在我国看到的先辈史料,著实不多。譬如,战前及战后在槟城出版的华文报纸、华文杂志、华人社团特刊、族谱、宗谱、地方志、手稿、回忆录、日记、游记等史料,很多都收藏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中文图书馆里。
 
而根据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主任李金生的《新加坡主要馆藏海外华人研究及其展望》论文,也提到他们收藏了100多种槟城社团与学校刊物。
 
华社史料“流落”异国,除了我国官方机构不重视华人史料的因素外,史料拥有者如名人后代不知在我国能将史料送往哪里,也许是其中主因。
 
大马广东会馆联合会会长拿督李剑桥建议,未来我国华社的档案馆可通过相互联系等管道,把部分“流落”异国的资料进行复印,带回我国保存,追回历史上的空白。
 
缺核心组织统筹
 
他认为,当初我国华社史料外散,主要是没有很好的核心组织进行收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对此,华研图书馆馆长竺静珍坦承,华研成立24年,一直以来让人的印象是“学生写报告时来找剪报”的地方,虽然每天都在搜集、整理及修复史料,但在形象中并没突出这一点。
 
“因为没有让人感觉我们在搜集,想捐赠史料的人自然不会想到华研,也不知我国有搜集史料的单位。”因此她呼吁华社,想捐赠史料,华研是个好去处。
 
竺静珍强调,有些人可能觉得资料快破了不好意思捐出来,但华研近期内将派员前往台湾中央研究院取经,学习史料修复技术,所以史料破烂不是问题。

摘自:http://www2.orientaldaily.com.my/gread/2HWR06aD0DxU9G9B0vi97s3g225K0u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