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新闻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海外华人特藏︰开发与利用

时间:2005-12-09  来源:华社研究中心   点击:

一、简介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 (以下简称本馆)是本大学图书馆属下五所特种图书馆之一,位于肯特岗校园总图书馆大楼的六楼北侧,分上下两层,总面积约一万七千余方尺。

本馆收集各类中文图书,特别是有关汉学研究及有关海外华人的中文资料,并提供流通及参考咨询服务。

自1983年10月起,本馆编目工作电脑化,采用汉语拼音,由电脑编印书目、著者及分类目录。1996年6月,书目全盘汉字化,翌年初41万多册书目上网,方便世界各地用户。1999年3月,本馆海外华人资料目录亦正式上网启用。

二、馆藏及书库

本馆现有各类图书资料近四十二万件。所藏以中国经学、古典文学、新文学、语言学、历史及哲学等类图书最为丰富,其它如美术游艺类、中医类及佛经佛典等,亦具相当规模。

近年来,由于海外华人研究方兴未艾,有关这方面的中文资料需求日渐殷切,本馆亦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强对海外华人资料的收集,现已初具规模。
 

三、典藏海外华人资料

作为本区域一所学术机构的一部分,本馆对新加坡、马来西亚及东南亚诸国中文资料之收藏,一向不遗余力,并设有“东南亚特藏”。1990年出版《馆藏南洋研究中文资料目录》,共录资料四千八百余条,目前已达约一万条。其中大部分为东南亚地区华人团体与个人的出版物,或者是有关东南亚区域华人社会的专题论著。

有鉴于实际的需要,今年初本馆决定将原有的东南亚特藏扩大,并收入散处各库的有关资料汇集在一起,发展成为海外华人资料库。我们的目标是从东南亚做起,然后扩大到整个亚洲,最后目标是在世界范围内收集海外华人资料。

现有的海外华人资料特藏,其内容可约略分为以下几种︰

1.中文报刊

海外华人遍布天下,因而中文报刊也遍布世界各地。这些海外华人创办的报刊,其内容是研究海外华人社会的第一手资料。据统计,自1815年8月5日海外华文报刊鼻《察世俗每日统记传》在马六甲问世180多年以来,海外华人已先后出版过1397种华文报刊,现还在刊行的为数约有330多种(1)。

本馆现藏的中文报刊,为数约为总出版量之10.5%,约有148种。其中包括海外第一份中文报《察世俗每日统记传》、新加坡最早的中文报《叻报》(1887-1932)、《星报》(1890-1898)、《槟城新报》(1895-1941)、《天南新报》(1898-1905)、以及泰国历史最久的中文报《星暹日报》等。按地区分,新加坡93种、马来西亚27种、泰国3种、越南8种、菲律宾5种、印度尼西亚2种、澳大利亚8种、柬埔寨及美国各一种。我们有计划扩大这类资料的收藏,使之最终达到200种左右。

期刊方面,本馆约有90种,其中包括《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季刊》、《南洋学报》(1940-)、《南洋文摘》(1960-1972)、《新社季刊》、《亚洲文化》、《南洋研究》、《南洋资料译丛》、《南洋问题研究》、《东南亚研究》、《世界华文文学》、《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亚洲作家》、《马华文学》、《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学刊》、《资料与研究》、《泰国研究》、《泰国学刊》、《泰华文学》、《蕉风》、《马华作家》、《新华作家》等。

2.族谱、人物志

族谱,又称家乘谱牒,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人物志则为个人传记,这些资料对于海外华人移民的个案研究以及专题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本馆现藏族谱,属于东南亚地区者有《赖氏渊源考》、《陆氏族谱》、《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南洋吴氏宗谱》、《嵋山田内吕氏家谱》、《砂罗越彭城刘氏族谱》及《福建省安溪县榜头白氏族谱》等百余种。中国谱牒学研究会于1995年出版《中华族谱集成》首批推出100册,内收族谱94种,涵盖李、王、张、刘、陈五大姓氏,亦为海外华人研究提供寻根溯源的重要资料。

人物志方面,本馆现藏《今日华族模范成功人物志》(赖谷任主编)、《美欧日暨东南亚华族人物志》(赖谷任主编)、《南洋第一报人》(陈育崧)、《东南亚六桂堂宗亲人物志》(江锦帆、汪济诚编)、《澳大利亚华裔名人录》、《泰国华侨大辞典》、《世界华人精英传略︰泰国卷》、《陈嘉庚︰华侨传奇人物》、《新华历史人物列传》(柯木林主编)、《星洲琼崖翁氏公会人物志》、《世界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主编黄浪华、夏善彬)、《海外上海名人录》等数十种。

3.方志

方志是中国所独有的一种记录,内容非常复杂,凡关于某一个地方的上自天文,下自地理,以及社会的种种活动,都包括在内,它常用以弥补正史以外的史料。

海外华人所修的方志,为数不多,本馆现藏有《新加坡风土记》(李钟珏)、《新加坡风土志》(吴彦鸿)、《南天余墨》(姚楠)、《新加坡指南》(潘醒农)、《新加坡华校概况》、《新加坡工商业全貌》(许直、许钰)、《锦绣泰国》(黄病佛 )以及各地区华侨志等数十种。但是,为数约二千余种的中国方志,特别是沿海各省的府县志与通志,则对研究海外华人史具有很大的贡献。具体地说,这些方志,有助于研究华人移居海外的背景,早期华人的分布情形、华人的风俗习惯,以及个别华人的生平事迹等。

4.华人社团特刊

海外华人社团,虽然有地缘、血缘与业缘的分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时出版纪念刊,以记录周年庆典与各种活动。这些纪念刊一般都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资料性。吴华撰写《新加坡华族会馆志》、彭松涛主编《全国社团大观》、郭迪干等主编《泰国华侨社团史集》,就曾大量引用这些资料。华人社团特刊,包括地缘、血缘与业缘组织出版的特刊,是本馆的重点收集范围,目前已初具规模,约有一千六百余种,两千余册。其中以新马泰三地为最多,其他地区之社团特刊,尚待进一步充实。《馆藏新马社团中文目录》已于年初上网,欢迎查阅,网址如下︰www.lib.nus.edu.sg/chz/subject

 5.华校特刊

海外华人学校,也和华社一样,经常有校刊及毕业生特刊的出版,这些刊物对于海外华人教育史的研究,具有特殊的参考价值。透过它们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海外移民创办教育的过程,华社领袖的办学思想,早期教育家的艰苦作业,以及各华校的发展经过等。本馆目前搜集到的校刊,以新马泰菲各地较多,总数约有一千种。

6.海外华人文艺资料

这里所谓文艺,是指文学与艺术而言,是广义的文艺。一般海外华人资料中心,大多重文轻艺,本馆则兼收并蓄,两者一视同仁。文学作品方面,我们的收藏颇为可观,总计约有四千种;其中以新华、马华作家之作品为最多。至于在泰华文学方面最近本馆有所突破,在短短的半年内即已购入超过二百种。但是菲华文学和印华及其他地区的华人文学资料的收藏,则有待进一步努力。

艺术创作方面,我们除了收集海外书法家与画家的个人专集外亦酌量收集其真品。最近本馆重新装修馆舍,特设馆内艺廊,用以展示入藏的海外华人艺术作品,以资推广。馆内艺廊亦已上网,公诸于世,网址如下︰www.lib.nus.sg/chz/arts.html

 7.海外华人史专题资料

华人移居海外的历史,源远流长。关于早期华人侨居海外的文献资料,在中国古代的史籍中,已有所记载。自十九世纪以降,随著移民海外的华人人数的倍增,出版事业的发达,记述海外华人的社会生活和研究华人史的专书,也日渐增加。

根据中国华侨历史学会编写的《华侨华人史书刊目录》的统计,已出版的有关海外华人历史的书刊,有三千种以上(2)。本馆现藏者,约有一千种。其中具有学术价值者有温雄飞的《南洋华侨通史》、黄赓武的《南洋华人简史》、《中国与海外华人》、《南海贸易与海外华人》、吴剑雄的《海外移民与华人社会》、杨进发的《战前星华社会结构与领导初探》、颜清湟的《新马华人社会史》,及《海外华人史研究》,宋旺相的《新加坡华人百年史》、黄昆章《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及何启良等编《马来西亚华人史新编》、麦礼谦《从华侨到华人︰二十世纪美国华人社会发展史》等几百部。

四、海外华人资料的保存

海外华人资料,得来不易;且其载体不一,有线装古籍、平装本图书、特刊、小册子、以及大小不同的报章、缩微胶卷等,集中保存殊不容易。

本馆对各类载体的资料,采取不同的保存办法︰

1.线装古籍︰置放于特设的、具有恒温与湿度控制设施的线装书室,并不时送往灭虫。若有虫蛀或损坏,则送往手工修补。稀见图书,则另制缩微胶卷,以便长久保存。

2.精、平装本图书、特刊等资料︰另外备有典藏本,不供借阅。如属孤本,则复制一册以供借阅,原件则列为典藏。具有珍贵资料之难得书刊,亦制成缩微胶卷,作为保存之用。

3.报章、期刊︰报章不论新旧,一律制成缩微胶卷;期刊则视其价值,酌情制成缩微胶卷。

 

五、海外华人资源的利用

典藏资料,如果查阅不便,乏人问津,纵有丰富的资源亦将形同虚设。本馆为使世界各地研究海外华人课题的学者提供便利,近年来不惜投下人力物力,开发网上检索系统,并著力于加强数据的质地与检索途径。已完成或正在进行的计划,有下列几项︰

1.开发麒麟系统

本馆从1996年6月开始,开发中文图书汉字检索系统,称为麒麟系统(ChiLINC),翌年初41万多册图书的数据输入完成并推上英特网(Internet),供全世界的电脑用户查阅。

本馆中文图书检索系统是国立大学图书馆综合系统(LINC)的一部分,因此它也给用户带来同时检索国立大学中英日及其它语文书目的便利。此外,用户也能经由麒麟系统通往新加坡各大专学府及国家图书馆编目数据库。本馆网页更设有《网络遨游》一栏,联系海外华人网站,以及电子版中文报章与中文期刊之网址,大开方便之门径。

2.建立海外华人数据网

新加坡国立大学图书馆系统,包括总馆及5个特种图书馆(医学、科学、法律、管理学及中文图书馆)共六所,总藏书量近两百万册,其中不乏海外华人相关资料。本馆已于今年初建立系统内数据网,将本大学属下各大图书馆所藏有关海外华人的资料网罗一处,称为《海外华人特藏》(Chinese Overseas Collection),使查阅更为快捷。到目前为止,已收入海外华人特藏的数据,已超越八千种,其中以中文资料为最多,约占六千余种,其次为英文、日文、马来文、德文及法文等;资料载体包括书刊、学位论文、缩微胶卷、影片、唯读及多媒体光碟等。其网址︰http//linc.nus.edu.sg/search~/ 

3.输入图书内容目次

从1998年8月开始,本馆投入人力资源,将馆藏海外华人中文图书的目次,逐字输入原有的书目数据,使书目数据的质地更佳,检索面更广。具体地说,原有书目数据,由于加入内容目次 (Table of contents),检索者对该书的内容一目了然,在网上就能决定是否需要,而不必到图书馆查阅,节省时间。此外,这些逐字输入的目次,其人名及某些内容关键字本身亦可作为检索点,联系系统内其它相关数据,使检索的结果更加完备。

到目前为止,本馆已陆续输入超过600种图书目次,但由于可能牵涉到版权法令限制的问题(3),我们未能如愿将这些目次全部推上网络。已经公开的目次,只限于32种不再受到版权法令约束的图书,尚不及全部输入量的6%。本馆目前正积极与各有关出版单位进行联系,一俟取得他们的首肯,即可一一推出。

4.迈向数据化资讯管理

21世纪将是数据化资讯占主导的时代,中文图书馆的服务亦不能例外。有鉴于时代需要,本馆已拟定计划,将逐步朝向数据化资讯服务的方向迈进。本馆将于今年底以前推出数据化《叻报》,作为迎接21世纪的试验性计划。

《叻报》是新加坡最早以当代报纸形式出版的华文日报,创刊于1881年,至1932年底停刊、历时51载。该报创刊号已经失传,现存于本馆的《叻报》是从1887年8月19日至1932年3月31日,其史料价值很高。本馆将分两个阶段,将所藏《叻报》全文数据化,公诸于世。到了21世纪,本馆希望陆续把其他馆藏且不再受版权法令约束的早期海外华人报纸及期刊、特刊等,全文数据化,方便全球学人及一般用户在网上查阅。

六、结束语

由于海外华人研究资料具有数量大、类型杂、语种多等特点,且资料散布全球各地,但却流传不广,不容易从一般渠道获得。在资料开发方面,需要一定的时日和多方面的支持,尤其是海外华人社团与个人的支持,提供多种资料,馆藏资源才能充实。在资源开发方面,本馆在21世纪的工作重点,将致力于下列几项︰

1.配合本大学教学研究需要,重点仍以收集东南亚各国华人研究资料为主,其它地区(欧、美、澳、纽、日本、朝鲜半岛),则酌量收集;

2.联系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团和个人,尤其是东南亚各区的华社和个人,请求在资料供应上给予支持与协助;

3.联络国内外之海外华人研究机构,建立讯息与资料交换,互通有无。在资源利用方面,本馆将配合时代的需要,致力引进更多资讯科技设施,加强资料的数据化工作,以期融入全球化的资讯大网络中,与全球有兴趣于研究海外华人课题的机构与学人,共享资源。

 

注释︰
(1)方积根,吴文英著︰《海外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前言。
(2)郑民等编︰《华侨华人史书刊目录》(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4),前言。
(3) Cornish (1999)指出,在英国版权法令下期刊篇章(article)的定义涵盖了期刊的目次,受到版权法的保护。见 Cornish, Graham P. "Copyright: Interpreting the law for libraries, archiv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3rd. ed. London: Library Association Publishing, 1999. p.48.

李金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