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素英(中)主持2011年华研会员大会。右起:詹缘端及庄华兴,左起:杨有为及林忠强。
徐云彪(右)认为节数多或少并不表示就能让学生学习得更好,课本加入优质的范文更重要。左:主持人黄集初。
(吉隆坡26日讯)华研学术董事暨万达国际学院院长徐云彪指出,华教运动在为华教斗争时,应更注重华文内容,而不只是注重于节数的争取。
曾任芙蓉中华独中校长的他认为,节数多或少并不表示学生学习得更好,把优质的范文加入课本内,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吸收。
他担心,未来我们的社会剩下很好的华文教育,却无法涵盖很好的中华文化。
他今日在华研2011年会员大会,在主题为“马来西亚国民型华小华文课本发展与隐忧”的学术讲座会上指出,目前学生学习语文只是作为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技能。
80年代课本强调本土化
徐云彪也揭露,由于大马教育制度规定不同年级的学生,只能够学习固定的生字,譬如“黄梨”这个词汇,只能在5年级时教导,所以黄梨只是在大马及新加坡使用,而中国及香港等地都称作“凤梨”。
他也说,80年代的华文课本强调本土化,许多中华经典人物,如孙中山、孔子及司马光都逐渐被淡化。
“如今剩下的人物都是与节日有关,如端午节的屈原,取而代之的是本地领袖,包括前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再不然就是与推广本地旅游业有关。”
他补充说,孔子也是推动政治改革的人物,但课本只记载孔子的文化。
他强调,阅读也很关键,不应限制学生阅读世界著名文学读物,如巴金的作品;学生阅读金庸、卫斯理等的小说,或者是言情小说,都能提高语文生字的掌握。
华研会员大会 重委9人为董事
华研今日召开2011年会员大会,并根据1965年公司法令第129(6)条文重新委任张灿泉、翁诗佣、游若金、张志开、黄循营、孙勇南、缪进新、黄宏荫及赵燊儒为华研董事。
华研董事主席也表示,该中心董事会也于今年3月,同意参与由隆雪华堂、森华堂、柔华总及槟华堂成立的《马来西亚行动方略》筹委会之4个项目,即《协助解决国民型中学所面对的困境》、《推动华团发展》、《检讨及建议重编中学历史课本》及《国中辍学问题》。
今日出席的董事包括署理主席林忠强、义务副总秘书庄华兴、义务财政杨有为及副主任詹缘端。